曹成公是怎么上位的?当时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

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以晋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虽然取胜,但是损失也不小,协助晋军作战的曹宣公阵亡,导致曹国出现了内乱 。曹宣公立的太子被杀,一个庶子自立为君,是为曹成公 。曹成公非法取得君位,在国内国外都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 。诸侯们纷纷请求晋国出兵,惩罚曹成公 。
晋国因为刚刚打了一场大仗,所以表示要休养一段时间再兴兵 。到了公元前576年,晋景公在卫国的戚地(今河南濮阳北)组织诸侯会盟,鲁、卫、郑、曹、宋、齐、邾等国都来参加 。在会上,晋厉公就宣布了曹成公的罪名,把他逮捕了 。这件事办得挺利索,没有大动干戈惊扰百姓,又依足了当时的礼法道义,所以得到了诸侯的一致赞许 。
晋国隐约又恢复了中原霸主的威望,更有战略意义的一次会盟也发生在这一年 。公元前576年冬天,吴国准备同中原列国建立友好关系,于是晋国挑头,召集了齐、鲁、宋、卫、郑、邾等国的卿士,一起在钟离(吴、楚两国交界,在今安徽凤阳东)和吴国使者开了一次会 。这次会盟是吴国和中原列国进行友好交往的开始,也是晋国“联吴制楚”战略的一大进展 。楚国对此虽然不满,但是也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
毕竟有和平条约在那摆着,背弃盟约这样的事情,还是尽量不做为好 。楚国对于晋国的结盟行动表示出了相当的克制,晋国当然也没有理由和楚国翻脸,脆弱的和平局面仍然令人欢欣鼓舞地维持着 。仿佛是不甘心这种寂寞似的,捣乱的马上就出现了 。要说郑国这个诸侯国吧,也算是那种“曾经阔过”的 。
春秋初年郑庄公几乎造成了一个“小霸”的局面,诸侯无不佩服 。可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到了如今这年月,郑国早已沦落为墙头草了,还以为自己能像郑庄公时候那样呼风唤雨,那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郑国现任国君郑成公还就不信那个邪,其实晋、楚都讲和了,你个小小的郑国还不趁机消停消停 。可是郑成公偏要挑起点事来,大国不打了,我来打!以墙头草的思维,自然是要选择弱势的一方动手 。
眼看着晋国这些年有回升的迹象,收拾了秦国,楚国连个屁都不放一声,看来这风向又倒向北边了,于是郑国就拿楚国的附庸许国开刀 。公元前577年,郑成公派出公子喜率军进攻许国 。和“曾经阔过的郑国比起来,许国“曾经”也只是个小国 。可是偏偏公子喜不争居然还被许国军队打败了,郑成公觉得太栽面儿了,盛怒之下御驾亲征 。
这一次终于把许国败,迫使许国求和,这一下楚国可不干了 。和平是很好,但是前提是谁也不能欺负人 。现在连郑国这样的货色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楚国岂能容忍?楚共王打算兴师北上教训郑国,如果情况顺利的话还可以再往北打点 。楚共王的弟弟公子贞觉得这样做有点悬:“咱们这么做是背叛了与晋国的盟约,这样不太好吧?”楚国的司马子反则说:“你以为盟约真的管用?情况有利咱们就进兵,管什么盟约 。”
这话很对楚共王的胃口,本来晋国咄咄逼人的架势已经让楚共王颇有危机感了,现在居然小小的郑国都敢撒野,这还了得?于是公元前576年,楚军出兵伐郑,击败郑军之后又挥师北上,入侵了卫国 。郑国遭到楚国的打击,可是郑成公并没有因此而反思,反而派兵进攻楚国 。楚共王也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定要把郑国拉到自己这边才肯罢休 。为了拉拢郑国,楚国甚至放弃了一味武力打击的办法,而是派人讲和,赠送郑国土地 。
【曹成公是怎么上位的?当时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谴责】有了这样的便宜,郑成公当然要占,所以就索性和楚国结盟了 。这一下楚共王可开心了:看到没有,我们楚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别看你们晋国能组织几次诸侯会盟,其实风头还没倒向你们那边呢 。对于郑国的背叛,晋国君臣还是保持了一种容忍的态度 。晋国现在还没有做好战略决战的准备,如果因为郑国背叛这一突发事件和楚国动武,恐怕没有必胜的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