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竟曾经对比自己大十岁的师母朝思暮想( 二 )


据记载 , 李白一生大概创作五千到一万首诗 , 很可惜多数都已散佚 。张大春感慨的表示 , 在那样的时代 , 这些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踪和口耳相传 , 呈现生命和未遂的理想抱负、内蕴的固定情感 , 乃至创作的修辞技法 , “历经时间 , 就像过滤器滤过的汁水存留至今 , 形成文学的传统 。”
谈历史观:历史允许推测但需要吻合历史存留的证据
由于《大唐李白》一书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其写作方式和作者张大春的历史观也受到关注 。张大春表示 , 每个人都会受到历史的影响 , 亦都有机会创造某一种形式的历史;历史虽允许推测 , 但需要吻合历史证据 。
“可能大家都会关注 ,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到底曾经存在怎样的真相 , 而能够被记录下来的东西又有多少是我们渴求的 。现代人要在能掌握前代遗存的看法时 , 要剔除其中那些容易发生谬误的‘偏见’ 。”张大春直言 , 自己为写《大唐李白》曾长时间泡在图书馆翻阅史料 , 在创作时亦一直秉承这样的观念:不可能想象自己就是李白 , 但是会在探究他的历史经历中亦步亦趋的追随他 , 历史允许推测 , 但需要吻合历史证据 , “至少要符合李白行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
网络配图
高晓松则给予《大唐李白·少年游》很高的赞誉 。在他看来 , 在书写历史的时候 , 有些人要么将历史写的很乏味 , 要么在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的心理描述会有“过头”的现象 , 而《大唐李白·少年游》很好达到“既不乏味又不臆造”的境界 。
谈到历史观的话题 , 高晓松对张大春的观点表示认同 , 他说 , 历史有无数的碎片 , 真正遗存至今、能让大家看到样貌的并不多 , 因而大部分的历史都是猜测 。
【李白竟曾经对比自己大十岁的师母朝思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