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的家境如何?他是怎么成为大收藏家的?

谈到王世贞,由他所著的《弇州山人四部稿》,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得不提的著作 。我们也会想到他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序,促成了南京书商胡承龙印刷发行这部医学经典 。作为历史上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的代表性人物,王世贞个人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与艺术产生交集:除了写得一笔好字,他亦有鉴藏书画的功夫和雅好,他提出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史发展主线,已经成为一条经典的文脉 。本期“鉴藏史话”栏目也将带您领略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
家境殷实是王世贞涉足藏界的一大原因 。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即公元1526年12月8日,王世贞出生于苏州府太仓地区的一个儒业世家 。他的祖父王倬曾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王忬也曾任大同巡抚加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 。李维桢在为王世贞所作的《弇州集序》中说,王家“三世为九卿八座巨富”,王世贞在写给友人俞允文的信中也自述,“幼藉尊君之庇,不耕而粢,不蚕而帛,出无步趋,日享再肉” 。可以看出,王世贞生活在一个经济宽裕且又有游艺享乐传统的士大夫家庭中,其多次筑园建馆、宝藏书画也就不足为奇了 。
仕途的不得意也是王世贞流连于书画金石,或者说寄情于艺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王世贞22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到65岁致仕,其间宦海沉浮43年,因为与首辅张居正关系不睦,王世贞经历了为官生涯的两起两落,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家乡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所以他以“弇州山人”自号 。也正是在这20余年的时间里,王世贞才展开了他与吴地文人、书画家以及鉴藏家之间的交游活动 。
王世贞在明代中晚期颇富影响力,他兼具官员、文学家、史学家等多重社会身份 。当时,一批文人墨客聚集在王世贞的周围号称“后七子”,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先后有人退出和加入),其中5位文学家又被称为“广五子” 。其次是一批未能入仕的、兼具文人身份的书画家,他们围绕在王世贞周围成为门客,为其作书绘画、品题鉴赏 。另外还有一些江南鉴藏家例如莫是龙、陈继儒等亦与王世贞声气相通,在王世贞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交圈,作为雅集活动的核心人物,王世贞近半数的藏品是这种交游活动的产物 。
另外从王世贞在书画题跋中留下的只言片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书画的热爱,尤其是像“宝而藏之”“四君子词翰与画亦足称三绝,故识而留之山房”“其善藏之”等词句,这说明王世贞认为书画作品是一种别样的精神财富,他个人的这种别情雅趣同样也是他鉴藏活动开展的一个非常内在的动因 。王世贞的鉴藏活动除了个人鉴赏之外,他的书画藏品还有另一功用就是文人雅会的凭借,在他的诸多藏品上面留有一大串名家的题跋,这又反过来成为他们交游的次生结果 。
收藏渠道不一而足
王世贞的书画鉴藏动机并无太强的功利性,他的收藏方式、渠道也是多样化的 。有文字记录显示,王世贞收藏的绘画作品共计有67件,书法作品90件,总计157件 。其中有67件作品题跋中涉及了作品的藏进方式 。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渠道:
1.购买搜求 。此类藏品共18件,这类藏品最能体现王世贞书画鉴藏活动的主动性 。其中王履的《华山图》册页中的4幅作品以及文同画的墨竹(因收藏此作从而创作《题文与可画竹苏子瞻诗后》)均是王在酒肆中购得 。此外还有一些破落子弟因为维持生计,便拿出家藏主动向王世贞兜售,也有些人碍于情面,拿画作来典质银两,王世贞也收下了 。有三件藏品是直接以米粮、书籍等实物交换而得,例如《丰存礼手札》是“以五斗米得之”。在这些记载中王世贞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如:“特收之”“落余手”“见售”等,有些还记下了钱数,例如《传唐褚遂良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购价就高达“百三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