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玉树地震经历者参加西宁抗疫的故事|新华全媒+| 工作人员

视频:吴刚 柳泽兴 赵星云(报道员)
新华社西宁11月2日电(采访人员吴刚、柳泽兴)“大家辛苦了,快来拿饭吧,趁热吃。”“吃的喝的都有,酸奶和牛奶每人一盒。”在西宁疫情防控一线的核酸检测点,一位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和同事抬着箱子,忙前忙后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递上盒饭。看到大伙都吃上热饭,脸上露出了爽朗的笑容。
这位50岁的藏族汉子叫罗宗周,是西宁市一家藏餐店负责人。

一位玉树地震经历者参加西宁抗疫的故事|新华全媒+| 工作人员
文章插图

10月31日,罗宗周正在为西宁胜利路一社区核酸采样点送爱心餐。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 摄
10月28日以来,西宁接连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得知疫情动态,罗宗周内心焦急,晚上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合眼,脑海中就浮现出11年前的场景。“那一年,我的家乡玉树遭遇大地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和当时地震一样,对大家身体和内心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罗宗周心有余悸地说,幸亏社会各界人士迅速赶来救人,他的朋友扎西和家人因此而获救。政府还派飞机把玉树很多伤者转运到相隔700多公里的西宁治疗,后面还有很多人来帮助玉树灾后重建。
【一位玉树地震经历者参加西宁抗疫的故事|新华全媒+| 工作人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罗宗周坚持的朴实想法。他说,现在自己开办餐饮企业,有一些积累,“完全有条件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10月30日,罗宗周联系到了3个临时核酸采样点,接下为近200名抗疫人员提供第二天中午爱心餐的任务。

一位玉树地震经历者参加西宁抗疫的故事|新华全媒+| 工作人员
文章插图

10月31日,罗宗周正在为西宁胜利路一社区核酸采样点送餐。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 摄
海拔2200多米的西宁,10月下旬就已“入冬”。检测点之间相隔有段距离,盒饭容易冷怎么办?不同工作人员的饮食习惯差异怎么解决?当晚,罗宗周再三确认细节,工作一直对接到深夜。
第二天,罗宗周起了个大早,和同事一起准备爱心餐,还专门采购了一批清真餐,满足不同的餐饮需求。他用一辆面包车腾出最大空间放置盒饭、酸奶、牛奶。担心盒饭容易冷,他们先把盒饭码放整齐放入塑料箱内,又拿厚衣服裹在箱子上尽可能保温。
来到一临时核酸采样点,罗宗周带领工作人员分发爱心餐,边嘱咐边环抱着5箱酸奶吃力地往前走,“这里有60名工作人员,需要10份清真餐,一箱酸奶12盒,一定把数量点够,别少了。”

一位玉树地震经历者参加西宁抗疫的故事|新华全媒+| 工作人员
文章插图

10月30日,罗宗周正在餐厅后厨为疫情防控人员准备餐食。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 摄
经历过玉树地震,罗宗周更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雪中送炭的真情。“我打心眼里把医护人员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我忘不了在地震灾区看到他们辛苦工作的样子,当时心里特别激动,特别感动。”罗宗周还在四处采购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送到疫情防控的核酸采样点和社区工作人员手中。
采访人员采访了解到,在西宁疫情防控一线,还有不少像罗宗周这样的玉树地震经历者。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履行职责、帮助他人,将温暖与爱心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
“抗疫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全力以赴来帮忙。”罗宗周说,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只要大家手牵手,心连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