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病毒侦探队”组长杨鹏:与病毒赛跑,怎样才能跑赢“德尔塔”?( 二 )


一有疫情响应“提速”:
调得快、控得快、检得快
杨鹏在10月18日是被临时派上“战场”的,但他临危不乱,无缝切换到“战时状态”。“前期在国内其他省市出现‘德尔塔’病毒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前制定了防控方案,并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了技术指南,今年7月底8月初北京首现‘德尔塔’病毒时就已经实战过了。”对于本轮第二次正面迎击“德尔塔”,杨鹏心里有底。
由于“德尔塔”病毒十分狡猾,其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毒株载量高、传播能力强,相应地,对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相关区域采取的措施也都随之“升级”了。杨鹏说,首先就是响应“提速”了:“一旦有病例报告,立刻调查病例情况,快速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给风险人群做核酸检测,快速初筛一遍,查出潜在的感染者,并立即开展流调。就是要调得快、控得快、检得快,其实这几项工作几乎同步进行。”
“以前是病例报告之后再对病例进行流调、追踪密接,这样根本追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近期就有个病例,10月25日、26日核酸检测结果还是阴性,到了27日核酸Ct值为32,28日Ct值就只有15了,病毒量越高Ct值越低,这个病毒复制变化得非常快。这促使我们必须‘以快制快,未雨绸缪,提前响应’。”杨鹏说。
因此,当昌平区宏福苑社区出现疫情,杨鹏10月22日凌晨就从丰台赶到昌平,迅速组建流调组对病例展开调查,第一时间掌握病例居住地、活动涉及点位。10月22日上午,病例所居住的宏福苑社区即被划定为风险小区进行封控,并同步开展小区全员核酸检测。此时,流调组也同步在小区里做流调,摸排谁是密切接触者、谁是高风险人群,实行分级分类管控。
在杨鹏看来,对付“德尔塔”既要有大的战略思维,以快取胜,也得有小的战术策略,各个环节同步推进。
【 病例|“病毒侦探队”组长杨鹏:与病毒赛跑,怎样才能跑赢“德尔塔”?】对待风险人群如下棋:
“走一步要往前看两步”
目前,对于风险人群的判定也更为严格、细致。杨鹏说,针对“德尔塔”,现在对密接的判定是:以发病或检测阳性前4天,包括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同时段及之后3小时内在同一通风不良、空间密闭场所的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在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离开后3小时内出现在可能造成污染的小区或公共建筑物的人员作为高风险人群,这些都要做严密排查。
同时,本市对密接、次密接人群也做了“提级响应”:将具有较高被感染风险的密切接触者按照确诊病例来流调,而具有较高风险的次密接人群按照密接的标准来流调、管理。杨鹏打了个比喻:“就像下棋,下完一步,我们提前想好了接下来两步该怎么走。”
“比如这回昌平区一名女性病例被确诊,其共同生活的丈夫就是密切接触者,因为感染风险高,这名丈夫就按照确诊病例的要求来做流调。我们提前了解这名丈夫的活动轨迹,精确到每一个时间段,全面掌握了其接触的风险人群,一旦丈夫被确诊就可以立刻管控相关人员。如此一来,从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在最大范围内把潜在的风险人群全部纳入管控范围。”杨鹏说。
排查风险点位206个:
挨个查扫码、看监控、翻记录
本轮疫情前期,随着病例的陆续出现,病例所涉及到的风险点位也在持续增加,从一开始的几十个、100个、150个、190个,再到后来的206个,都是市级流调组的成员们没日没夜摸排出来的。出现场做风险排查,是市级流调组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也是划定密接和风险人群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一些病例居住的小区,还要根据风险排查情况,去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分类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