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这篇文章,为何让雍正动了杀心?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士大夫们非常活跃的一个朝代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成为宋朝君臣共同的认识 , 士大夫群体普遍产生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自觉和抱负 , 这些士大夫们又往往寻求志同道合的君子来组成团体 , 共同治理国家 。
这其中 , 必然会相应的出现一些士大夫们抱成团 , 即所谓的“朋党” 。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 , “朋党”这个词一直属于贬义词 , 作为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是对朋党深恶痛绝的 。
但是 , 宋朝又是一个以“宽仁”治天下的朝代 , 两宋的历史上似乎没出现过一例皇帝杀士大夫的现象 , 因此 , 宋朝的皇帝们对朋党还是比较包容一些的 。
比如 , 宋仁宗庆历年间 , 仁宗皇帝和大臣们讨论朋党之事 , 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就说:
“方以类聚 , 物以群分 。自古以来 , 邪正在朝 , 未尝不各为一党 , 不可禁也 , 在圣鉴辨之耳 。诚使君子相朋为善 , 其于国家何害?”
范仲淹明确提出朋党既不可能禁绝 , 也不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范仲淹的好友欧阳修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朋党论》 , 来为“朋党”正名: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此自然之理也 。……舜自为天子 ,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 更相称美 , 更相推让 , 凡二十二人为一朋 , 而舜皆用之 , 天下亦大治 。……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 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 , 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
欧阳修的意思是说 , 志同道合的君子结为一个团体 , 是天经地义的 , 舜帝为天子的时候 , 手下有二十二人也结为一党 , 但是天下被他们治理的好好的 , 后代的人们也说舜是很聪明的圣人 , 能分辨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来 。
【欧阳修这篇文章,为何让雍正动了杀心?】虽然皇帝始终不喜欢大臣们结成朋党 , 但是宋仁宗针对欧阳修提倡的结朋立党的观点 , 还是很包容的 , “上《朋党论》 , 以破邪说 , 仁宗感悟 。”并没有斥责他 , 这说明宋仁宗还是比较赞同欧阳修的 。
可是 , 到了几百年后的清朝 , 欧阳修的这种观点却彻底的惹恼了雍正皇帝 , 雍正读了《朋党论》之后 , 特别写了一篇《御制朋党论》来反驳:
“朕惟天尊地卑 。而君臣之分定 。为人臣者、义当惟知有君 。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 。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德一心而上下交 。乃有心怀二三、不能与君同好恶 。以至于上下之情暌 。而尊卑之分逆 。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 。”
雍正接着在后面杀气腾腾地说:“宋欧阳修朋党论创为邪说 。且如修之论、将使终其党者 。......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 。朕必诛之以正其惑世之罪 。”
雍正的这篇《御制朋党论》 , 保存在原始文献《雍正起居注》中 , 只不过后来的史官在修《雍正朝实录》时 , 大概觉得大清的一位皇帝这么咬牙切齿地对待一位几百年前的大儒 , 实在有损帝王的形象 , 便将“邪说”改成“异说” , 并把“朕必诛之以正其惑世之罪”改成“朕必饬之以正其惑” 。
不仅仅是雍正这么恨宋朝的士大夫 , 就连他的儿子乾隆皇帝也如此 。宋代的理学家程颐曾经说过“天下重任惟宰相与经筳(宋代专门为皇帝讲解经史的御前官员) , 天下治乱系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