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三 )


2003年,中国考古队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无损勘查 。经过周密分析,再次发现地宫里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 。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水银!
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为了营造恢弘的气象,更有保尸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银)的有毒气体来防止盗墓贼的入侵 。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冢里,以“水银为池”的情况,并不鲜见 。但是,在地宫里用水银象征“百川、江河、大海”并“相机灌输”,却是始皇陵所独有的 。
但是,人们感兴趣的还不止这些 。这至少100吨的水银是来自何方呢?
对此,有些人认为,水银是来自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秦代的巴郡有个寡妇名叫“清”,数代垄断丹砂开采的生意,秦始皇曾为她修筑了一座豪华的纪念碑——怀清台,以表彰她的“贞节” 。另外,《史记》又说:“江南”出丹砂 。
《华阳国志·巴志》也记载:“涪陵郡出茶叶、丹砂……”而魏晋时期的刘琳则引述《续汉志》对这项记载作了注释:“丹砂主要产于涪陵、丹兴(今黔江境)二县 。”同时,魏晋时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围内,而先秦古籍《逸周书》更记载了西周时巴人向周成王“献丹”的史实 。这个史实说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开诸侯大会 。此时,生活在三峡地区的濮人(被巴国征服的土着部落)就曾向周王室进贡过丹砂 。
由于丹砂原产于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阳最近的一个丹砂产地,所以秦陵地宫的水银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妇清提供的 。
陪葬宝物五:陶器
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如何烧制
在远古时代,陶器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也是这一时期陪葬的必需品 。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后来,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
网络配图
从远古墓葬中发掘的大量陶器来看,其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另外,在秦汉时期的墓葬中,还会经常发现陶俑的存在 。这些陶俑形象逼真传神,大多是仿真人、真马制成的 。
在这当中,秦兵马俑坑便是典型的代表 。它大约由八千件陶俑、陶马组成,形态各异,个性十足 。从个体比例来看,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体结构的一般规律 。可见,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古人所总结的关于人体比例搭配的规律,比如“行七坐五盘三半”、“三拳一肘”、“头脚一样大”,等等 。
秦俑的烧制工艺精致、准确、科学 。在烧制技艺方面,秦俑模塑结合,以塑为主 。具体地说,就是俑的脚、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躯干部分,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衣服和铠甲,用贴、捏、刻等手法做成 。其中,俑的头部制作是最为复杂的:第一,用粘贴的手段,将俑的头后部塑成;第二,用粘贴手段将耳朵、头发、发髻等部分贴刻而成;第三,运用刻的手段,将五官和胡须刻画出来 。当然,这些仅仅是秦人在制作陶俑时的基础工艺 。
当分件制作完成以后,秦俑的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关键 。高大、厚重的秦俑,如果制成后站不稳,那怎么办?秦朝工匠们发明了脚踏板 。脚踏板是秦俑组合的基础,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稳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体美感 。组合工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用泥钉将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来 。这一工艺必须在泥质未干的状态下完成,如果时间把握不好,很难将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