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亲征就已注定败局;土木堡之变导致的最大恶果是这个!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军事衰落的一个关键事件,明英宗一次准备不足的亲征,葬送了大明的精锐部队,武将功勋更是被一窝端了,对于此次事变,后世是多有猜测的,也就是土木堡前后前后数年明军跟瓦剌军的对抗结果,土木堡之变根本就不是明军实力下降,很多人猜测明朝政治内讧的结果,是文人利益集团对武人利益集团的一次无耻的出卖造成的 。
这种观点就是太过阴谋论了,造成这种猜测的主要原因是,英宗率大军从京城出发时就出现了粮草供应不及,到达土木堡时大军因断粮已经失去战斗力了,瓦刺对大明军队的行军路线了如指掌,每次攻击打击的都是大明军队的薄弱之处,而土木堡一仗大明的勋贵集团全军覆没,从此大明文臣集团登上了大明权力巅峰,一切也看似合情合理,而且土木堡事发后于谦用了6天就把7个粮仓的粮食全搬回北京,于谦作为兵部侍郎可是负责大军的粮草的,更别说皇帝的求援竟然没人理睬,整个土木堡之变都充满了诡异 。
个人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就算当时文官集团有私心,但是那国家的命运来赌,这不像是文人干出来的事,这更像是赌徒才能干的出来的,毕竟也先有后来险些攻破北京城,土木堡之变说到底是明英宗御驾亲征太过仓促,粮食都没准备充足就急着出发 。况且打仗期间你明英宗还指望于谦运粮,万一于谦运粮的时候被瓦剌突袭,就等于给瓦剌送粮食了 。说到底还是英宗战前准备不足 。
一个在蜜窝里长大的皇帝去指挥军队作战,客观的讲打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作战打仗必须有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官来统一指挥 。而朱英宗明显的不能和开国皇帝朱元璋比,朱元璋是打仗拼出来的皇帝,而朱祁镇能对出兵作战懂多少呢,所以我认为御驾亲征就已经注定败局了 。
对于这次明军的失败,《明史》上只有简单的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 。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没有细节描述,不过在《明实录》中的记载是,“辛酉,车驾次土木 。先是每夕驻跸,必预遣司设监太监吴亮相度地势 。至是,振以军失利,惭恚,即止于土木 。地高无水,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 。”也就是说,是王振让大军驻扎与土木堡的,结果尴尬的是没有水,水源被瓦剌所控制,之后明军被围,缺水可是比缺粮更加要命的,当时明军应该就是凭借数量优势暂时与瓦剌军相抗 。
《明实录》后面的记载是,“车驾欲启行,以虏骑绕营窥伺,复止不行,虏诈退,王振矫命拔营行就水,虏见我阵动,四面冲突,而来我军遂大溃,虏邀车驾北行,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 。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也就说明军是在争抢水源之时,也先趁明军混乱从四面掩杀,明军溃败,有一个细节是,历史上对于此战明军的损失没有明确的记载,有说20万,也就说50万的 。
按理说当时随军还是有很多名将的,英国公张辅就在军中,张辅也曾领兵远征交趾,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在整个行军作战中几乎找不出一句有用的进谏?可见大多武将都得看王振的脸色,王振独断专权,他的建议王振根本就不接受 。除非最高指挥权是张辅 。课堂张辅时年已七十有余,没于军中,尸骨无着,着实可叹 。
不得不说,也先指挥的是一支百战的精锐部队,在同等人数上往往能全歼明军,杀死守将 。又是一支草原骑兵,秉承了蒙古人灵活机动的战斗思路 。同时期的明军,官兵都无战斗经验,骑兵不能脱离大队穿插机动寻找战机,一位寻求主力决战,被各个击破,不能不说也是战备,战术,战略各方面的全面落后 。
土木堡之变导致的最大恶果就是明朝兵制崩塌,洪武永乐奠定的军政分离制度彻底崩塌,文官可以随意插手军事,把明朝的军队底蕴消耗殆尽,土木堡之变以后又由于连年党争政局混乱彻底把明朝边境的战略进攻态势变成战略防御,从此朱棣留下的五军都督府制衡文官及六部平衡的方法彻底崩盘,后面明朝战事可以说是全部由文臣一把抓 。再也没有明前期公侯武将独自领兵的情况了,五军都督府从此变成兵部应声虫,朱元璋跟朱棣打造的军政分离制度也名存实亡 。五军都督府再也没有标杆人物可以在朝堂上抗衡文官,所以明后期所有的军事行动战略战术构想全都是文官决定武将全变成了附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