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有着哪些轶事典故?他是怎么死的

以身试骂
【刘半农有着哪些轶事典故?他是怎么死的】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 , 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 , 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 。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 , 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 , 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 。随后周作人也赶来 , 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 。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 , 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 , 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 。此后 , 刘半农又去拜会章太炎 。章太炎也听说了他正在收集“骂人语言” , 就用汉代的骂人话“骂他” , 还告诉他这句骂人话是谁说的、典出何处;接着用唐朝骂人的话“骂”他 , 再告诉他是谁骂的 , 典出何处 。一直从上午说到中午 。刘半农同来的人只得出来向章太炎作揖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 , 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
双簧事件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 , 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 , 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 。为壮大文学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 , 钱玄同与刘半农于民国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角色 , 进行辩论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 , 发表了《文学革命的反响》 。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份 , 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 , 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 , 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 , 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 , 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 , 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
一语成谶
徐志摩
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10日 , 刘半农邀请好友数人到郑颖孙家 , 其中包括曾同在伦敦待过的徐志摩 。高朋满座 , 谈笑风生之际 , 徐志摩接到电话 , 尔后笑意盈盈地说:“我明早六点南飞 。明晚此时 , 当与小曼共饭也 。”同座中 , 刘半农年龄最大 , 又喜开玩笑 , 听徐志摩说坐飞机 , 便打趣道:“飞空之戏 , 君自好之 , 我则不敢尝 。”徐志摩回应到:“危险在所难免 , 我自甘之 。我苟飞死 , 君当为我作挽联 。”刘半农笑答诺 。宴席散去 , 刘半农与徐志摩握手道别时 , 徐志摩还依然笑着叮嘱:“一事费神:我若死 , 毋忘作挽联 。”然而 , 两文人好友之间的玩笑之词 , 竟成谶语 。19日 , 由南京到北平载着徐志摩的“济南号” , 在济南党家庄遇大雾失事 。
自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下旬 , 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 , 刘半农远足塞外 , 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 , 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 , 而他自备一行军床 , 于房中支架独卧 , 故作僵硬状 , 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 , 却不料一语成谶 , 在考察途中 , 刘半农为虱子叮咬 , 染回归热 , 回京后耽误治疗 , 于同年7月中旬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