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时两广总督叶名琛曾在珠光路残害起义军( 二 )


清代刑场曾设于此
“快点去睇大风炉”是广州以前骂人的一句话 , 而其背后所蕴含的一段惨痛历史却鲜有人知晓 , 这段历史就发生在今珠光路法场地附近 。清代咸丰年间 , 两广总督叶名琛在这里残酷镇压和杀害广东农民起义军和无辜百姓 。
追溯到清咸丰四年(1854) ,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 , 广东爆发了天地会洪兵起义 。这年6月11日 , 广州天地会义军联合佛山、番禺、东莞、清远、新会等地义军从水陆两路四面围攻广州城近3个月之久 , 令广州这个两广官府统治中心成了一座孤城 。彼时 , 两广总督叶名琛躲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督战 , 夜不安寝 。
两军激战中 , 番禺北的一支义军旗开得胜 , 斩杀了清军数名重要将领 , 这令叶名琛恨得咬牙切齿 。后来 , 起义军败退并撤出广州地区 , 叶名琛便下令各府州县:“凡通匪者 , 不论过去现在 , 一律格杀勿论!”
于是 , 官府在广州城内大肆搜捕义军家属 , 连曾同情过义军的一般老百姓也不放过 。更有甚者 , 连被勒索不遂的百姓也被诬陷“通匪” , 通通押赴刑场斩首 。珠光路法场地一带就是斩杀义军和百姓的刑场 。
咸丰五年(1855)夏季 , 容闳从美国回到广州 , 入住珠光路咸虾栏 , 这里距离法场地不过百米 , 他曾去现场看过 。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就记载了封建统治者杀害农民起义军及无辜百姓的血腥事件 。
据说 , 后来附近贩卖缸瓦的小贩将这里浸透鲜血的泥土挖出 , 用以烧制风炉 。这种炉子坚硬异常 , 十分耐用 , 但因地名不吉利 , 便称之为码头炉 。广州人不知其来历 , 但觉好用 , 码头炉风行一时 。直到上世纪50年代 , 仍有小贩挑着风炉沿街叫卖 , 其叫卖语是“码头炉 , 够实净 , 机关枪都打唔烂” 。故此 , 从前广州有句咒骂人的话——快点去睇大风炉 , 意为叫别人快去死 。
如今 , 珠光路法场地一带已经成了居民区 。笔者试图询问旧事 , 附近居民大都能对这段血腥往事说的出个一二 。珠光路西段有一条小巷依然以“法场地”来命名 , 也许正是如此 , 人们才能牢记惨痛的往事 , 逝去的冤魂才能得以凭吊 。
骑楼商业街风靡一时
骑楼能挡雨遮阳 , 而骑楼内的店铺可借用柱廊空间 , 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招徕顾客 , 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20世纪初期 , 骑楼曾风靡广州城 , 也将珠光路一带装饰成有名的商业骑楼街 。
如今的珠光路上虽无大型商场和超市 , 但杂货店、果蔬、海鲜、花店等各种小商铺应有尽有 , 骑楼鳞次栉比 , 依稀可见当年老广商业繁茂的景象 。漫步珠光路 , 狭窄的街道让路两边的骑楼距离更近 , 更加经典 。
行至珠光路77—79号 , 一座兼具西方建筑美学与岭南传统民居的骑楼映入眼帘 。这栋骑楼外观墙壁多为浅蓝色 , 底层沿街挑出 , 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 , 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 , 立面基本无装饰 。
走进骑楼 , 潮湿的公用厕所、公用厨房 , 透出最底层老城居民的“旧生活”痕迹 。原属于陈氏大家族的板间房已被拆除大半 。据陈先生介绍 , 上世纪20年代 , 祖父在珠光路附近创办了斧头牌布匹厂 , 并在厂区北侧、靠珠光路的路面上建起了3层骑楼屋供家人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