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弃儿:建安文学代表人曹植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它“三曹”鼎立、“七子”雄发,踵接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兴起了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为代表的耀若星辰的人物中,有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集大成者,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岁能诵、倾尔能赋、七步成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被钟嵘推为“建安之杰”,他就是引领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三曹”中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 。
【文学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弃儿:建安文学代表人曹植】聚光灯下的天皇贵胄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他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自幼随父转徙于军旅,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北中国大体统一,才安定下来 。
曹植一直生活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庭中,深受时代的熏陶和父亲曹操的影响 。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英豪曹操,非常爱惜文才,身边网罗了不少有才之士,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如水得水,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幼年即崭露头角 。他十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同时,还长于书法绘画、熟悉乐曲,爱好舞蹈、击剑,可以称得上是多才多艺,曹操对他颇为宠爱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援笔立成”,一挥而就《登台赋》,第一个交卷,曹操看后,赞赏不止,此后“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王位传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 。
可以说,曹植是真正的天皇贵胄,他的父亲曹操是当时北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他的母亲武宣皇后卞氏后来成为魏武帝曹操的正妻,与他一母同胞的哥哥曹丕是魏武帝曹操的嫡长子 。与同被称为“三曹”的哥哥曹丕相比,他多了一份才气和率性;与后来的魏晋名士嵇康相比,他多了一份清贵与显赫;与亡国之君李煜相比,他多一份乐观与豪迈 。做为一名自幼便深受父亲宠爱、几度“欲立为嗣”的皇子,他前期一直是在聚光灯下,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过着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 。他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其鲜衣怒马、斗鸡宴乐的糜烂情状 。如《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生动描写了其“骑射之妙,游骋之乐” 。然他又与一般的贵公子不同,并未沉迷于斗鸡走马之中,而是胸怀大志,欲“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 。他前期的诗歌慷慨豪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他的名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