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将军刘汝明的两面人生:刘汝明为何消极避战

导读:1912年,17岁的刘汝明带了两个小米绿豆馔子到景县去投军 。向母亲叩别时,母亲噙着眼泪,仍不停地摇着纺车,低头默无一语 。姐姐哽咽着手领着妹妹弟弟,送他到大门口,不禁号啕痛哭 。刘汝明强忍着酸楚,放开脚步一口气跑出了村子,从此便踏上了四十年的军旅征途 。
刘汝明
(1895-1975)字子亮,河北献县人 。17岁时在河北景县陆建章的左路备补军入伍,为冯玉祥部下 。1924年,冯发动北京政变,刘升任第一旅长 。1933年,时任二十九军二师师长的刘汝明率赵登禹旅和王长海团,在喜峰口重创日伪军 。1938年台儿庄会战中,刘部奉李宗仁之命在瓦子口打击日军 。解放战争中,刘全军被歼 。1975年在台湾病逝 。
刘汝明留在天津的房子主要有两处 。一处位于马场道150号,那是一座西洋别墅式楼房;另外一处便是长沙路64号的这座英式别墅 。两座房子都很漂亮,但刘汝明并不是这房子里的寓公,他只是在抗战前夕偶尔来天津居住 。行伍出身的刘汝明,人生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战场上 。
【逃跑将军刘汝明的两面人生:刘汝明为何消极避战】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将领中,刘汝明并不十分有名,却是很有意思的一位人物 。他的后代及知情者都在海外,但晚年在台湾,他曾写下回忆录追述往事;他曾经的部下或同仁也曾写下多篇文章讲述刘汝明的人生经历 。在这些回忆文字中,刘汝明的一生并不只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他的出身和性格让这位军人多了很多故事 。而在刘汝明自己的心中,“光荣”与“丢脸”是同时存在于他生命中的两个标签 。
早年:
“小呆子”效忠冯玉祥
如果将刘汝明的一生视为一部书,那么他前期的人生经历将是全书最精彩,并最有情感的章节 。刘汝明幼时小名叫“呆子”,出身农民家庭,家中仅有薄田五亩、土屋三间 。所幸其父懂些医道,为人治病小补家中生活 。刘汝明13岁那年,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在去东北谋求发展的途中,患病客死哈尔滨 。当时刘汝明有一姐一妹一弟,弟弟刘汝珍年幼 。母亲带着姐姐纺纱织布,含辛茹苦上侍公公下养四个儿女,艰难度日 。刘汝明跟从族人刘连璧老人读私塾很刻苦,有学而优则仕的想法,以图改变家庭面貌 。然而科举制度已废止,官路不通 。母亲欲送他去学商,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不近此道,无可奈何,只好去当兵 。刘汝明曾说:“假使有人为我写传,一定说我‘幼怀大志,投笔从戎’,其实不然,我不过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业,用来减轻母亲的负担,并希望进而能养亲抚幼而已” 。
1912年,17岁的刘汝明带了两个小米绿豆馔子到景县去投军 。向母亲叩别时,母亲噙着眼泪,仍不停地摇着纺车,低头默无一语 。姐姐哽咽着手领着妹妹弟弟,送他到大门口,不禁号啕痛哭 。刘汝明强忍着酸楚,放开脚步一口气跑出了村子,从此便踏上了四十年的军旅征途 。
投军前他对于军队一无所知,只听说九十里之外的景县有人招新兵 。等到报了名之后,才知道所参加的部队的管带就是以后的著名将领冯玉祥 。入伍不久,哨官知道刘读过书,便叫他当文案 。据前国民党将领李诚记述,冯玉祥初见他说:“你个儿太矮,不合标准 。”刘却说:“我才16岁,就不长了吗?”冯玉祥见他口齿伶俐,就留他做自己的随从 。刘汝明对冯玉祥十分忠实 。冯对刘亦很重用,屡屡提拔,由班、排长直至师长 。冯玉祥部下主要骨干有“十三太保”之称,即韩复榘、鹿钟麟、孙连仲、石友三、刘汝明等人 。后来韩、石等人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先后投蒋 。而刘汝明在蒋介石重金收买之下却不为所动 。直到抗战爆发,冯玉祥失却兵权,蒋介石统领全国军队,刘才受蒋令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