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曹操的对比:谁是三国最出色的丞相?( 二 )


具体表现为品质和能力的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 。
在五丈原武候祠,有一块“心外无刀”石碑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 。这是日本学者野吕雅峰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心外无刀”是引用中国成语“天下无心外之物”对诸葛亮用兵之道的评价 。
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著名诗人土井晚翠咏叹诸葛亮的诗歌《星落秋风五丈原》,在日本广为流传 。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译著的小说《三国志》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三国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这个收场也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 。
日本著名史学家渡部升一对现代中国傲慢十足,但对诸葛亮却毕恭毕敬 。他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他人生之质 。在他眼中诸葛亮真应该是日本志士的楷模,他每读《出师表》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
就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也强不了多少 。但为什么诸葛亮会让日本人流泪而曹操却不能?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的“才”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 。这与“尊王攘夷才”的德才兼备匹配 。因此,他成了日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民众喜欢的三国第一人 。
如果说,日本人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代表正统汉才,那么他们喜欢曹操是因为什么呢?这要从曹操的外战史说起 。
东汉末期,北方内战连连,外患并未停止 。但自从一个人“问世”后,“胡人”纷纷避其锋芒,很少再犯中原,无论匈奴还是东胡,明显老实下来 。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先为汉相、后为魏武帝的曹操 。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统一北方后,中原外患几乎处于停歇状态 。北方各胡人部落,对曹操毕恭毕敬,岁岁来贡“魏王” 。连统一的大汉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对国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这就必须从东汉末年发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战说起,那就是曹操北征乌桓 。
曹操北征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曹操为什么力排众议、执意北征 。

曹操征乌桓采取的是闪电战和血洗战,战事之惨烈,非常规作战可比一二 。如果曹操战败,那么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 。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黄龙府”柳城势必失守 。
史书对这场恶战多有记录 。数万骑兵惨烈混战,“死者被野” 。面对游牧民族单兵能力强,曹操骑兵毫不逊色,虎豹骑“获单于蹋顿”,阵前斩首 。乌桓群龙无首,三郡主力骑兵先行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一举平定乌桓三郡 。
在乌桓之战中,曹操一反中国皇帝对夷狄的怀柔政策,坚持闪电战和“血洗” 。这在传统中国人眼里,是有悖正统路线的,但却是日本人欣赏曹操的地方 。
曹操的性格,有别于“一般中国皇帝” 。乌桓之战体现了曹操“圆外狼”的特征,在中国的君王行列中,曹操虽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却是凤毛麟角的“霸气”外露者 。他内战、外战通吃,尤其在外战方面,雷厉风行,更显王者本色 。而这些特点,都成为日本名将追逐的本领 。诸如织田信长,就有“战国曹操”之誉 。
喜欢诸葛亮的“正统汉才”,喜欢曹操的“铁血”作风,日本人可谓将中国三国最杰出的两个人物的精髓尽收“血液”中 。当现在中国一些所谓“教育家”探讨将《出师表》删出语文课本时,他们确实无法理解日本为什么还有人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流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