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崔浩辅佐三代帝王,为何最后九族尽灭?

崔浩,出身自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崔浩经历了道武、明元和太武三代帝王,并且每一朝都受到器重 。崔浩文韬武略,多谋善断,在为北魏效力期间功勋卓著 。崔浩是统一战争的谋主,居功至伟,平定北边诸国,对南作战,居功至伟,妥妥的大功臣 。可是就是这样,因为编修《国记》被夷灭九族,就单单是因为编修《国史》吗?还是说,还是说这其中有别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那是南北朝有名的世家大族 。当然,当时世家门阀士族与皇权、寒门势力之间十分敏感 。崔浩作为世家子弟,从小自然是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遍览群书,天文玄象、经术之言,无一不精 。毕竟当时最有教育能力的就是世家大族们,像那些寒门,即使是以军功起家,底蕴是绝对比不过这样的大族势力的 。起点都不一样,因此,从清河崔氏出来的崔浩是典型的精英力量,彰显了门阀士族的年青一代的力量 。因此,崔浩本人跟他富有欺骗性的美貌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许你会以为他是一个有点文弱的青年,其实他孔武有力,文武双全,改下狠手好收的时候从不手软,在复杂的形势中能够窥见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
崔浩二十岁初入仕途时,侍奉于道武帝拓跋珪身边 。那时候,人们流行服食丹药、五石散等物,拓跋珪晚年经常服用当时流行的 “寒食散”,每次嗑完药他都性情大变,非常嗜杀 。拓跋珪身边的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整天胆战心惊的,都没心情给拓跋珪做事了,尽量能躲就躲 。然而崔浩确实不同,他不但不怕,反而更加恭敬地频繁侍奉在拓跋珪左右 。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甚至整天都没回家一趟,可谓是中心十分了,就连经常精神亢奋不能自已的拓跋珪知道后,都觉得此人甚是忠诚还派人给崔浩送御粥 。崔浩之不凡,可见一斑 。如此精明的人物怎么会在之后犯下弥天大错呢?还是那么严重的后果 。
北魏太武帝时,发生“国史案”,崔浩九族尽灭,就连与他家有姻亲关系的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也被连坐灭族,这牵连之广闻所未闻,十分罕见 。因为崔浩是《国记》编修的总负责人,因为秉笔直书,详详细细地描写了北魏拓跋氏那些不为人知业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且刻石为念 。中国古代的史官若是能做到秉笔直书,那真是天下之福,但是事实往往是在皇权的日渐兴盛下,史官的优良传统在不同的朝代是能达到不同程度的保存的 。显然,饿狼般的鲜卑贵族是无法理解中原传统的秉笔直书的,他们只知道,崔浩干出的事情有损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犯了众怒 。再加上崔浩政敌们的推波助澜,崔浩是要被杀掉 。可是为什么要夷灭九族呢?这也太狠了,牵连太多必定也会自伤,那么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挖掘 。
从小崔浩就想建邦立国,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的他实在太耀眼,身为汉人一定会被鲜卑贵族所排挤 。但是与此同时,北魏政权在逐步走向汉化,这是北魏贵族不愿意看到的 。这意味着他妈的好东西必定要给汉人分享,融合的结果就是要分权 。而估计错误的崔浩以为时机成熟,它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鲜卑政权也能像当时的晋室一样,并且他身为世家子弟,是要为门阀势力谋利益的 。这就激起了众多人的不满,谁想把权力分出去呢?曾经崔浩的灭佛行为已经激起了众多佛教徒的愤怒,太子、很多大臣都是佛教徒 。
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即使是后来北魏走向汉化之路,但是崔浩那时的北魏是接受不了的 。汉门阀贵族的底蕴是那些鲜卑民族所没有的,那些后起的鲜卑新贵们对这些世家大族虎视眈眈,再加上太武性情不定,所以才会造成此惨案 。在事后,太武是后悔的,但是已经没用了,人都死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