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自不量力: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慈禧杀荣禄( 二 )


改革本身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会遇到旧势力千万百计的反对和阻挠 。因此,改革者不仅需要有理想热情、有献身精神,更需要智慧谋略、洞察能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减小改革阻力 。政坛没有给谁设立道德法庭,政治家只讲共同利益,不能过多地拘泥于个人道德 。在封闭保守泥沙俱下的晚清帝国进行这样一场千年未有的大变革,幻想改革阵营里只能是心心相映的同志好友,是天真幼稚而且十分有害的想法 。维新派的政治选择固然需要考虑道德因素,人心向背,但更重要的是看力量对比,是把握权力的杠杆,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站到自己一边 。只要是对变法的事业有利,可以与魔鬼打交道,同曾经是敌人的一方结成联盟 。
可惜,康有为们没有积极争取各种可能争取的力量,哪怕是暂时的同盟者 。他们的本钱和实力,与日本的维新派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缺乏强大的政治后盾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当强学会成立,像李鸿章这样在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主动示好,提出捐银三千两时,却被维新派以其签订《马关条约》声名不佳为由断然拒绝,扬言绝不要汉奸卖国贼的钱 。这不仅打了李鸿章的脸,也使李鸿章属下的淮系军人也拂手而去(聂士成在强学会成立之初也曾捐银相助,后来却与康梁形同水火,政变后即卖力地追捕梁启超) 。
待到康梁与张之洞闹翻,地方督抚大员可依靠者已屈指可数,实际已成孤家寡人,形影相吊 。其实,在维新派同顽固派的斗争中,李鸿章和洋务派分至少可以起到缓冲矛盾、甚至牵制削弱顽固派作用的,如果拉住了他们,就会使大多数袖手旁观的官僚群体保持中立,使维新运动具有更大的声势和群众基础 。反之,就会使大多数官僚跟在顽固派后边少见多怪,蜀犬吠日 。可是维新派没有看到这一点 。与日本明治维新强大而庞杂的同盟军相反,中国的维新队伍随着变法的深入而七零八落,四处走散 。
光绪推进变法的心情实在是太迫切了,连老谋深算谨言慎行的袁世凯看也对他所用非人的缺点洞若观火,苦心劝谏道:
古今各国变法非易,非有内变,即有外患 。请忍耐待时,步步经理 。如操之太急,必生流弊 。且变法尤在得人,必须有真正明达时务老成持重如张之洞者,赞襄主持,方可仰答圣意 。至新进诸臣,固不乏明达猛勇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慎密 。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天下幸甚 。
可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当年血气方刚的康梁一派对此置若罔闻 。好冲动的书生康有为与好冲动的光绪皇帝结合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
【康有为自不量力:无一兵一卒却想废慈禧杀荣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