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在华山东边的国家有韩、赵、魏、燕、齐、楚,即是所谓的山东六国,而唯独在华山西边的诸侯国就是秦国 。华山成为秦国与山东六国的屏障,秦国在华山上修筑城墙,借黄河为护城河,上有高耸的城墙,下有无限深渊,这样的防御工事,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但华山并非是唯一的屏障,绕过华山周边的山路和盆地,六国通过崤关和函谷关就能进入秦国,而六国合纵即往往以函谷关作为主攻关隘 。
事实上说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形成对东方六国压倒性的优势,秦国的大军一度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几近攻灭赵国,赵国危在旦夕之际求救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大军救援赵国,终于解得燃眉之急 。赵国在三晋和中原地区的威慑力彻底瓦解,各诸侯国之间依然没有形成团结的力量,反而依然是在互相攻打 。这些诸侯国们的后知后觉最终将彻底摧毁自己,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秦国的野心 。
在长平之战的第二年,魏国因救援赵国而致声名显赫,魏国生出娇纵之心,没有凝聚中原力量对秦国作战,反而是发动对中原地区小诸侯国的攻伐,卫国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魏国攻破,魏国人只给卫国留下了小小的濮阳城,卫国君主自贬为君,此后的卫国名存实亡 。而那个遭受过长平之战的赵国,希望从别国身上找回尊严,在与燕国的战争中,廉颇率领赵军围困燕国都城,燕国割地求和而后赵国才率军撤退 。而在东方的战场上,齐国已经衰败了,鲁国被楚国所攻占,周人最后的礼仪之邦国也便消失 。
在长平之战后的六国合纵,已经无法阻碍秦国的脚步 。面对中原列国的纷争,秦国既冷眼旁观,又伺机而动 。韩国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是秦国的附庸,赵国经长平之战已属半残,三晋中唯独魏国还能与之抗衡,秦国此后的攻击对象则对准魏国,频繁开展对魏作战 。公元前247年,秦国派遣大将蒙骜攻打魏国,魏国信陵君发起五国合纵,攻破蒙骜大军,直逼至函谷关前 。此战而后,秦国遂诸侯国们若合纵,秦国当难以对敌;若分裂,秦国则能破之 。秦国便派人到魏国行反间计,撺掇魏安釐王撤销信陵君军权,五国合纵之军自此瓦解 。中原列国丧失了最后一次削弱秦国的机会 。
秦王嬴政即位后,大力加强对中原的攻伐战争,灭周王室,设置三川郡,兵锋直逼中原腹地 。山东诸国此时才意识到秦国之威胁,便推选楚考烈王为合纵长,以春申君为联军首领,准备展开对秦的作战 。这场合纵之战,其实是东方六国在受尽秦国战争侵扰而后的自发意识,可是时间上稍晚了而已,最有号召力的战国四君子,要不然就是早已故去,要不然就是国家衰败,大多诸侯国都遭受过秦国的铁军的摧残,死伤大多以数十万甚至百万计 。
东方六国的有生力量可说已是被完全摧毁 。尤其是作为纵长的楚考烈王,可说是自顾不暇,楚国的大半国土都早已为秦国所有,楚考烈王哪里有什么大气魄与秦军开战 。因此战国时期的最后一次合纵,作为联军首领的春申君也根本无法掌控这群乌合之众,五国大军抵达函谷关前,秦人铁军尽出,这联军之众就灰溜溜的不战自退了 。
事实上说,当时的楚国自失去鄢郢后,曾经与秦国之间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 。这当然并非是因为秦国的楚国人宣太后掌权,更多的是因为受制于地理条件,秦国若是大举进攻楚国的西线和北线,就必须要越过韩赵魏和齐国,这在当时格局来看是基本不可能的,当时的诸侯国们虽不敢与秦国正面对抗,但若是要借道给秦国,大家还是会不自觉的想起“假道伐虢”的故事 。
- 为什么说汉文帝刘恒颇具帝王之术,他是怎么周旋于权臣之中的
- 满洲八旗兵兵马十分骁勇,为什么没打过明将姜瓖?
- 清朝末年有人提议成立一个以徐州为省会的淮海省,为什么要以徐州建省
- 为什么都说太医难当?太医究竟是怎么个难当法
- 公亶父做出的主要成绩有哪些历史上对他为什么会有争议
- 为什么柜子的木头味老散不了 为何柜子的木头味老散不了
- 三国中典韦能排第三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排到第三
- 竟然蜀汉这么缺大将可用为什么刘备还要将马超晾一边呢
- 路易十四为什么不爱洗澡他身上难道不会有臭气吗
- 鸽子蛋要煮几分钟会熟 为什么鸽子蛋怎煮都是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