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的次序是什么样的哪个旗的地位最高?( 二 )


比如前面提到的十王亭,按照女真(满洲)以右为尊的旧俗,在十王亭修建伊始,八旗的次序大约应该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正白旗、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和正蓝旗,即代善代善的地位也就仅次于父汗努尔哈赤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借着颁行符合帝制礼仪的机会,他特地将八旗排序时尚右的原则改为尚左(其它很多仪式仍以尚右为准),于是八旗的次序也就自然而然的变为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这种变化对于领有两黄旗的皇太极来讲自然是无所谓的,可代善的旗分却由第三位(正红旗)和第五位(镶红旗)下降到了第四位和第六位,个中滋味不言自明 。
多尔衮摄政期间,八旗的领属关系再次发生变动,主要体现在两白旗内的调动和意图兼并原属豪格之正蓝旗 。皇太极驾崩伊始,郑亲王济尔哈朗因与皇太极私人关系密切,又有扶保新君之功,加之乃另有全旗(镶蓝旗)之亲王,政治地位始终在领有半旗牛录(与阿济格共领镶白旗)的多尔衮之上 。为了摆脱这种窘境以达到独掌国政的目的,多尔衮在崇德八年九月至十一月间,通过罚取多铎正白旗牛录和调出阿济格及其牛录的方式,取得了自己对正白旗全旗的统领关系,而将弟弟多铎改领镶白旗 。
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正蓝旗旗主豪格被多尔衮迫害致死,本该有顺治皇帝接管的正蓝旗被多尔衮强行占有,并且为了“以图长久”,他还与弟弟多铎商议,将镶白旗下多铎的属人和正蓝旗下豪格的属人进行了对调,希望能够借此实现自己独占两白旗、多铎领有正蓝旗的目的 。可惜计划还未完全实现,豫亲王多铎便因病过世,而多尔衮自己也于第二年早逝于喀喇城,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本属于自己的正白旗也变成了皇帝麾下的一员 。
“上三旗”与“下五旗”
不管如何,随着顺治皇帝的亲政,八旗间领属关系的反复变化和旗主间倾轧、斗争乃至兼并的局面终于落下帷幕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济尔哈朗等追究多尔衮之罪,收夺其所属正白旗归于顺治皇帝,至此皇帝亲属的旗分才由两黄旗扩大到两黄、正白三个旗,而历史上也才见到关于“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记载 。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皇太极在天聪九年(1626年)以莽古尔泰、德格类生前有“谋逆”行为为由将正蓝旗“附入皇上旗分”是清代“上三旗”的由来之始,这种看法是有所偏颇的 。首先,被收夺入官的正蓝旗并非依旧保持着完整的建制,而是被打散后汇编到了皇太极的两黄旗中,即所谓“编为二旗” 。同时,皇太极又将长子豪格和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所辖的镶黄旗牛录析出,改编为新的正蓝旗,并交由豪格管理 。因此,虽然可以将豪格所领的正蓝旗理解为同是皇太极的“嫡系势力”,但从隶属关系而言,皇太极始终只统领有“内两旗”,而没有“上三旗”之说 。
至此尘埃落定后,我们可以将八旗地位的高低分为两部分了,即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和由宗室王公统领的“下五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 。有清一代的官方文书档册也均据此进行书写登记 。但仍需强调的是,八旗旗色间虽然有所区别、上三旗更多承担对皇帝的责任和义务,但内部的机构架设及行政级别都是相同的,并不能简单粗暴的认为“隶属于镶黄旗下的人要比隶属于镶蓝旗下的人高贵”或者“黄旗的人都是贵族”,毕竟无论在哪个旗色下,额真(ejen,即主子)都是额真,阿哈(aha,即奴隶)也都是阿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