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朝称制是什么意思?出现于什么时候?

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之后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级别,于是就叫"称制" 。临朝称制由中国西汉时期的吕后所开辟,可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女主统治方式应该是清朝末年慈禧的垂帘听政,二者在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
古代中国在君主制时代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称为"临朝称制" 。
按传统儒学和大男子主义观点,身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内宫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谓"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后妃要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当然就要"临朝",即"当朝处理国政"之意;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诏",布告公文称"诰",后妃掌权后代理皇帝职责,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级别,所以叫"称制",即"行使皇帝权力"之意;两者合称,即临朝称制,该词在正史中最早出现于班固的《汉书·高后纪》:"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
所谓的"称制",应该不只是行使皇帝权力之意 。虽然女主临朝、亲裁政事,但在发布命令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义,用制书的形式颁行天下 。这么做的用意有两点,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剥夺其在位的事实 。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职权,而不能取代他而迳自下达命令 。第二:为避免将来皇帝成年亲政后,太后会以懿旨干预政务 。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以杜绝将来产生皇权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临朝",却以幼帝名义"称制"的原则,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后依然遵行不替 。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许与纵容 。不管皇后的权力有多大(例如武则天),其身份也不过是皇帝的助手或秘书,不能算是取代皇帝执政,所以诏书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体现 。因此,皇后即使"临朝",也不能算是"称制" 。
【临朝称制是什么意思?出现于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