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慈禧和光绪母子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光绪入宫以后 , 由于慈禧吸取了对同治教育失败的教训 , 所以她对光绪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 。当初 , 慈禧因为可怜同治的父亲死的早 , 对其娇生惯养、百般溺爱 , 最终的结果反而是害了他 。慈禧为了光绪能早日成才 , 对其稍有违规便进行罚站、罚跪、不许吃饭 , 甚至关禁闭的处罚 。
光绪自小在幽闭的紫禁城和慈禧的巨大阴影中逐渐长大 。据他的老师翁同龢记载 , 光绪明显要比同龄的孩子矮小和瘦弱 , 而且说话还有点口吃 , 他胆子很小 , 一打雷就吓得直往老师怀里钻 , 一提到慈禧的名字就吓得瑟瑟发抖 。童年的光绪 , 多数时间是在沉默和闷闷不乐中度过的 , 后来直到性格活泼的珍妃入宫 , 光绪的脸上才渐露了笑容 。
1888年 , 18岁的光绪开始亲政 。也从这时起 , 朝中的大臣逐渐分化成了帝、后两党 。以翁同龢、珍妃的堂兄志锐和珍妃的老师文廷式为主要代表的所谓的帝党 , 成了光绪执政的主要力量 。可是 , 帝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 与追随慈禧的大多数权臣组成的后党相比 , 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
1894年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这是年轻的光绪皇帝执政以来 , 首次面对这样的重大危机 。帝党的成员们纷纷支持对日作战 , 血气方刚的光绪也跃跃欲试 , 他连发电谕责令掌管北洋水师的李鸿章积极备战 。而此时身在颐和园里慈禧 , 却对这场战事漠不关心 , 她最关注的事情是自己的六十岁万寿庆典 。
对于这场中日战争 , 慈禧的态度是尽量不要起事端 , 以免影响自己的生日庆典 。掌管朝廷军事大权的几位重臣 , 如军机大臣孙毓汶和北洋大臣李鸿章等 , 由于比较了解中日双方军事实力的差距 , 也支持尽量避免冲突 , 应着重于国际调停和近海防守 。最后 , 李鸿章终于禁不住光绪的再三严令催促 , 只得命令北洋舰队出击 。其实 , 这种做法正中了日本人的下怀 。
甲午战争的失败 , 对光绪的刺激很大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后 , 他曾经捶胸顿足、失声痛哭 。他认识到大清如果不再进行彻底的变革 , 就会难逃覆灭的命运 。慈禧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形势 , 苦于没有其它的治国良策 ,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 支持光绪进行变革 。朝中的大臣们都意识到老路已经走不通了 , 也对变革持欢迎的态度 。
这样 , 在全国上下基本达成共识后 , 1898年4月23日 , 随着光绪《明定国是诏》的颁布 , 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从此正式开始 。在变法进行的103天中 , 终于得到权利释放的光绪 , 如雪片式地向全国发出了180道改革谕旨 。然而 , 由于变法的内容触动了部分官员的利益 , 再加上有的改革措施也确实太激进、脱离现实 , 光绪的改革遭到了各地要员的强烈抵制 。
变法维新 , 阻力重重 。愤怒的光绪于是把变法不能进行下去的原因归咎于慈禧 , 认为是她在幕后率领着后党阻扰变法 。同时 , 在颐和园的慈禧也在注视着光绪的一举一动 , 她可以允许光绪实施变法 , 但底线是不能使自己失去掌控国家大事的权力 。
翁同龢是支持光绪变法的最重要人物 , 在朝中他也有着巨大的威望 。因此 , 慈禧觉得他是对自己权利的一个威胁 , 于是 , 在变法开始的第四天 , 她就命令光绪将翁同龢逐出了京城 。翁同龢离开后 , 为了弥补权利的真空 , 新晋进士康有为受到了光绪的信赖 。与翁同龢相比 , 康有为无有任何成熟的从政经验 , 也不了解帝后之间的微妙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