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 。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 。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于得到的荣誉 。
抽了一个下下签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方山县)人 。
于成龙入仕的起步相当低 。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参加了在省城太原举行的乡试,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意味着没考中,但成绩尚可,入选者可以被送往国子监读书) 。时值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于成龙在永宁城外的安国寺隐居读书达六年之久,后来又前往太原“三立书院”游学四年 。他很有志向,曾写有一首《鸡冠花》借物言志:“亭亭赤帻岸台端,傲出风霜不自寒 。要识朝阳凭一唱,扶桑高捧海澜安 。”
刻苦读书让于成龙学问大进,可惜八股文的水平却没多大提高,这期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从顺治二年(1645),清朝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批准了开科取士 。然而期间几次参加科举,无一中第,他的最高学历也就被定格在了副榜贡生 。
顺治十八年(1661),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 。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 。于成龙抽中的职位是县令,但地点在广西罗城 。这只能说是一个下下签,因为罗城县在当时并入清朝版图才一年多,其间朝廷曾派过两任知县,一位被杀,一位弃官逃走 。
家人闻知于成龙的选官情况,又喜又悲,喜的是老爷终于做了七品正堂,悲的是天涯万里,也许一去无归 。永宁到罗城,有六七千里之遥,盘缠钱不够,只好典当出售了一部分田地和房屋,雇了五个仆人,才得以成行 。
走到晋南稷山县,于成龙拜望了好友武祗遹 。武祗遹叹息说:“广西为官不易,你还要三思啊!”于成龙回答说:“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 。”意思说,我们这些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博得高贵的出身,但上古时代皋、夔、稷、契等贤臣,难道都是进士出身不成?我这番出仕,绝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和富贵,我发誓要不昧“天理良心”四个字 。
话说得很豪迈,可当于成龙到达罗城,也不由得傻了眼 。远望罗城县城“可怜黄茅,直抵城下” 。城里十室九空,仅存6户人家、草屋10余间,满目荒芜,残破不堪 。县衙就是茅草搭建的三间堂屋,连大门都没有,简陋如农舍 。于成龙也忍不住感慨,“哀哉!此何地也!胡为乎来哉!悔无及矣!”
【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跟随于成龙而来的五个仆人,大半染疫疠而死,剩下的也告归而去,最后只剩于成龙孤身一人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描述自己的状态说:“唯余一身,生死莫能自主 。夜枕刀一口,床头贮枪二杆,为护身符 。”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于成龙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他从维护社会治安做起,采用历史上著名的“保甲法”,根治了盗匪横行的现象 。之后是鼓励农民恢复农业生产,他经常下乡视察,谁家的田种得好,他就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表扬一番;看谁家偷懒不耕种,就动员左邻右舍去好言劝告 。没几年的工夫,荒芜的罗城就变得“禾穗被野,牛羊满山”,渐渐地繁荣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