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鸿章:身高一米八三为满清外交形象加分

濮兰德记载了74岁李鸿章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被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
洋人说到大清国总绕不开李鸿章 。1896年,李鸿章欧美八国行,《纽约时报》日夜跟踪,天天报道,可谓世界级明星的待遇 。庚子事变,李鸿章以一人当十一国,更是成为各国报纸版面的头条 。在“绝版晚清”系列第一本《绝版李鸿章》中,作者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展现李鸿章的另一半面影 。200多幅照片,60多段百年前欧美报刊的“时闻”均为首次披露的绝版史料 。
李大架子一米八三
一米八三的身高在当时普遍缺少营养的大清国里算是鹤立鸡群 。中部地区走出来的李鸿章即使在北国满人中也是“云中鹤” 。以前总以为关外满人人高马大,其实不然 。查满清贵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传说中的满人大汉其实大多呈“矮胖型” 。
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国际舞台上给清国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观察当时的西人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倭”点,这难道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的李鸿章的功劳?
当时大清国在国际上并不“高大”,但是有着高大身躯的李鸿章却能给傲慢的英国人一个先“身”夺人的印象 。濮兰德在《李鸿章》里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我从议院出来时,突然与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他正被人领入听取辩论 。他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异乡人 。他的蓝色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到的每个人投以感激优雅的微笑 。”
1892年,英国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 。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和中国》一书中,记述了会见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 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 。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 。”,“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 。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 。”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李鸿章无甚好感 。他给当时76岁的李鸿章画了张素描:“他看上去就是个伪善的家伙,穿着一双厚底缎面朝靴,站着的时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 。他中过一次风,这使他的脸有一部分不能动弹,于是看上去总是面带微笑--一个危险的男人却有着一张纯洁的笑脸 。因为这时候已经很热,李鸿章戴着一顶篾底纱面的帽子,颇似灯罩,一只孔雀翎被一根缅甸翡翠做的管子紧紧扣住 。他的袍子外面罩着一件丝绸补褂,朝服的两侧各开着一个口子,这样以便于骑马,前后补子则依照他的官品而绣着白鹤,这是文一品的标志 。补褂的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 。”
通过这几位英美人的话,可以看到李鸿章的“大架子”一端,的确为他赢得了“威仪”、“威严”的感觉 。
爱沾个洋气
晚清时代,皇家贵族爱沾个仙气,大臣清流们爱沾个清气,李鸿章不!这人眼睛向外看,做事儿爱沾个洋气:人家让子女学八股文,他却在家里请来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毕德格在家教儿子习洋文:“公子伯行(李经方)从之习英文,”“季皋(李经迈)朝夕与游,亦从问学 。”不但孩子学,他自己也学 。《李鸿章家族》里说:(毕德格)“还为他(李鸿章)用中文朗读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使李鸿章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 。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读了如此丰富的外国书籍!这是大事儿,小事上,就连女儿孩子的喂奶问题,李鸿章也在信中这样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后,照西法喂牛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