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平倭三大利器除了鸳鸯阵外你还知道其他两件是什么吗

从明朝初年起 , 倭寇就不断侵扰山东沿海 , 其中戚家所在的登州卫就成了海防的前哨 。自明太祖洪武时期至戚继光之父戚景通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时 , 戚家前后五代已镇守登州卫一百四十余年 , 始终活动在抗倭最前线 。
戚继光之父戚景通就曾被升任都山东总督负责备倭军事 , 甚至奉诏入京担任神机营副将 。这样的将门家庭给予戚继光的不仅仅是一个世袭指挥佥事的职位 , 还有戚家百余年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 。这为戚继光最终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奠定了基础 。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 戚景通病逝 , 戚继光承袭世职 , 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 不久又参加武举 , 备受朝廷重视 。初展头角的戚继光为明廷记录为“将才” , 被朝廷大员誉为“国士” , 称他“勇略独冠群英 , 志节更超流俗” , 才能可当国家“干城之寄” 。这为戚继光其后赴任浙闽地区埋下了伏笔 。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 江浙、山东一带受到倭寇的侵袭 , 明廷意识到倭患的严重性 , 急忙派遣一些有能力的官员前往沿海防备 。戚继光先是被擢升为都指挥佥事 , 又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秋 , 在胡宗宪的推荐下出任参将 , 镇守浙江宁波、绍兴、台州三府 。
戚继光赶往浙江赴任以后 , 立即就面临了龙山战役 。但令他惊讶的是 , 当时扫荡千人不到的倭寇 , 胡宗宪竟调动了一万两千名士兵 。在十月的一场战斗中 , 明军更是死伤惨重 。
于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底 , 戚继光乘倭寇在江浙一带被击退之隙 , 起草了一篇《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 , 向胡宗宪提出了由自己练兵的建议 , 甚至在《公移》中整理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兵理论与方法 , 以及“修营、选兵、练兵”三步走的策略 , 展现了其作为将门子弟的军事积累 。
然而戚继光第一次练兵的请求被搁置了 , 随即后又呈交了第二份申请 , 却被胡宗宪痛骂了一通并再次被搁置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 , 戚继光第三次提出了练兵的建议 。由于他在岑港、温州、桃渚及浙江东部的诸次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他的这一次提议终于被接受了 。
有了“话语权”的戚继光再一次提出了他心中早已成型的想法 。他认为明军陋习沾染已久难以根除 , 不如新募士兵加以训练 。于是 , 戚继光便前往浙江义乌的八保山(又被称为“八宝山”) , 募集三千多名当地勇悍的矿工、农民入伍 。其后 , 又招募浙、闵沿海的渔民组成水军 , 并筹建四十四艘战船 , 形成一支强劲的水师 。此后 , 戚继光带领这支强军转战闽浙 , 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 百姓们感恩之余 , 将这支长胜军队称为“戚家军” 。
戚继光凭借不懈的努力 , 终于将“选兵”的问题解决了 。那剩下的 , 就是如何“练兵”了 。这就不得不提戚家军的三大抗倭利器 。
戚家军的第一种利器 , 就是 “戚家枪” 。
戚继光曾论枪法曰:“夫长枪之法 , 始于杨氏…后世鲜有得其奥者 。盖有之矣 , 或秘焉而不传 , 传之而失其真 , 是以行于世者卒皆沙家、马家之流 。”
戚继光极为推崇杨家枪法(又称“梨花枪”) , 因为杨家枪法在握持时“手执枪根”也就是长枪的末端 , 所以“出枪甚长” , 同时也最为符合“枪扎一条线”(即“中平枪法”)的特征 , “有虚实 , 有奇正” , 令人难以抵挡 。他也因此感慨杨家枪威力无匹 , 认为“二十年梨花枪 , 天下无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