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谁才是刘备的幕后首席军事高参?

说到刘备的军事高参,人们首先会想到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羽扇纶巾的他几乎被神化,自然也就没有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以“锦囊妙计”见长 。事实上,当他和庞统同为军师中郎将时,在阵前出主意的更多是庞统 。刘备入益州征战,随行所带的也是后者,而将诸葛亮“留镇荆州”(《三国志·蜀书七·庞统传》) 。
当是时,庞统可谓刘备的行军智囊 。在葭萌关屯驻期间,他向刘备献上密计:一是暗中挑选精兵,昼夜兼程袭取成都,此为上策;二是佯称荆州有紧急情况回军救援,趁机诱杀刘璋的守关名将,随后攻取成都,此为中策;三是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兵力汇合,再慢慢图谋,此为下策 。刘备选择了中策,一路势如破竹 。可惜这位被喻为凤雏的超级谋士,竟在围攻雒县时被流箭射杀 。
庞统死时才36岁,他还没有充分展现才华即黯然退场 。即使有迹象表明,庞统的排兵布阵上或许强于诸葛亮,但过于单薄的史料,不足以支撑他作为刘备首席军事高参的地位 。然而,庞统其实是一个铺垫,真正的智多星将随之登场 。他,就是从刘璋阵营里投靠而来的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人 。虽然在刘璋手下任职,他并不被信任 。后经益州别驾张松推荐出使荆州,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便暗中奉戴为主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向刘备献策夺取益州,凭借天府之国的富庶和险阻成就大业 。反映法正料事如神的一件事,发生在建安十七年(212年) 。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献上坚壁清野之计 。由于刘备孤军深入,没有足够的物资支持,这一招显然是刹手锏 。刘备为此十分忧虑,但法正判定刘璋“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三国志·蜀书七·法正传》) 。不出所料,刘璋认为不能以扰民来避敌,非但没有照办,反而撤了郑度的官职 。
不仅有超强的判断力,法正还擅长心理战 。当刘备与刘璋两军相持时,他给原先的主人写了一封信,指出雒城虽有万人军队,却是被击溃的将士;在粮食储备方面,刘备方充足,对方补给将日益困难;何况张飞又率数万大军并进,另有东吴作后援;益州所仰仗的蜀郡已遭严重破坏……在陈述了胜负之势后,法正笔锋一转:“刘备将军与您同宗共本,对您旧情依依,实在没有迫害之意 。我认为您可以改变态度,从而保全家族 。”⑴刘璋后来果然出城投降,这封信或许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作为一名真正的高参,绝对不可缺大局观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挥师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想出城投降,事先却漏了风声 。时值危急关头,刘璋便放了他一马 。刘备因此鄙视许靖,不打算任用 。法正劝谏道,许靖属有名无实之人,但主公刚刚开创大业,假如不礼遇他,会被视作不重用人才,因此不如效法战国燕昭王对待郭隗的先例,对之予以敬重 。刘备于是改变了态度,开始厚待许靖 。
在军事策略方面,法正对蜀汉政权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使张鲁投降,但却不乘胜进取巴蜀,只留下夏侯渊、张郃屯兵驻守,自己匆匆北回洛阳,必定是内部出现紧急情况,所以应趁机讨伐,必然可夺取汉中 。他分析了此举的战略意义:上则可以积蓄力量,伺机推翻曹魏、匡扶汉室;中则可蚕食雍州、凉州,以开拓疆土;下则可固守要害,与曹魏持久抗衡 。刘备深表赞同,便率诸将进兵汉中 。很自然地,法正随军而行,诸葛亮一如先前在后方镇守调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从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等地扎下营盘 。法正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让万余精兵乘夜猛攻张郃,并在走马谷火烧魏军营垒,迫使夏侯渊分兵助战(《三国志·魏书十七·张郃传》) 。待夏侯渊前来时,法正曰“可击矣”,刘备便命黄忠居高临下擂鼓突袭,大破曹军,并一举斩杀夏侯渊 。毫无疑问,这是刘备阵营最为经典、辉煌的战役之一,也是唯一一次独拒曹魏所赢得的重大胜利 。等曹操领兵赶来,得知法正的计策后说:“我就知道刘备不具备这样的才能,一定是有人给他出主意 。”⑵事实上,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构想,其中的重头戏——“益州篇”,首要是倚重法正才将之化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