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一直都在压制和提防着魏延吗?( 四 )


《三国志费祎传》甚至写:“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
动不动就拔出刀子要砍人,这事儿,明显是魏延不占理了 。
但对于两人的矛盾,诸葛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
说是“不忍有所偏废”,却是装聋作哑,并没有对喊打喊杀的魏延进行任何处置,等于是放任自流、故意偏袒 。
杨仪之所以没被砍死,主要是得到了费祎劝架的“匡救之力也” 。
当然,从魏延方面来说,他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厚爱 。
建兴八年,“西入羌中”,与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激战于阳溪,大破费、郭 。
建兴九年,与高翔、吴班赴拒张郃,“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
……
子午谷奇谋,应该是诸葛亮与魏延的最大分歧 。子午谷奇谋到底可行不可行,千年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只想说,作为“奇谋”,风险性是肯定存在的,诸葛亮弃之不用,最大原因就是害怕因此损失了魏延!
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对当时人才匮乏的蜀汉集团来说,尤其如此 。
诸葛亮之所以不用子午谷奇谋,说到底,并非是要防着魏延,而是舍不得魏延前去冒险 。
建兴十二年八月,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病情加重,魏延当时在部队一线,诸葛亮只能与退守在二线、守护在自己身边的杨仪、费祎、姜维几个策划身殁之后的退军安排 。《三国志魏延传》写诸葛亮特别交待“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即由魏延和姜维断后,但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军队自己开拔 。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诸葛亮设计、留“锦囊”杀魏延的任何线索 。
诸葛亮应该是考虑到魏延和自己一样,也是个以事业为重的人,以克复中原、匡护汉室为任的人,多半不甘心轻易撤军,故有此一说 。
果然,当费祎去找魏延传达丞相的遗命,魏延的反应是:“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耶?”他实不甘心因为一个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误了 。
魏延的死因是不愿给杨仪断后,他撤在杨仪之前,在阻拦杨仪时被杀了 。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魏延此举并非要谋反,解释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即:魏延当时不投降魏国而选择逃往汉中,本意就是只想杀掉杨仪,他希望自己能够替代诸葛亮的位置 。,并没有叛国的任何理 。
元代的郝经也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
作为一个心胸狭隘、急功近利的小人,杨仪的下场也并不好,《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记:“(建兴)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