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千多年前中国有段历史叫春秋时期,那么为什么叫做“春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聊一聊“春秋那些事” 。原来啊,《春秋》是当时各国史书的统称,或者说是通称 。那个时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官,专门来记录本国的历史 。那么这史书又为何定名《春秋》呢?而不叫“冬夏”呢?实际上是因为当时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所以记述这些大事的历史就定名为《春秋》,这一段历史后人也就将其称作“春秋时期” 。
学过历史都知道,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 。在那个时候,各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很激烈 。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一些诸侯国取得了胜利,逐渐强大起来 。而同时又有一批诸侯国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慢慢地走向衰亡 。久而久之,就由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国,削减到春秋时期一百多个诸侯国 。与此同时,一些小的诸侯国,还一度成为了大诸侯国的附属国,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也是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 。这个时候,大的诸侯国为了更加强大,为了有更大的国土面积,于是就展开了激烈的争霸运动,这就形成了最终的大国争霸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周王室形同虚设,已然被架空了,手里没有实际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已不复存在,更别说每年各诸侯国都来进贡朝拜了 。
在春秋时期,像这样的大国先后出现了五个,所以后来的史书就称其为“春秋五霸” 。那这五霸究竟是指哪五个诸侯国呢?大家听我这么一问,心中想必也已经才出二三分了,这“春秋五霸”肯定是个历史的疑点,是有待商榷不确定 。没错,诸位看官猜对着,这“春秋五霸”,还真是有两种说法 。这第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 。另一种历史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人没变,想必实力确实不错,后两个变了,变成了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这两位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他们之间的故事 。说的简单一些,也就是“子报父仇”“卧薪尝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报父仇是说越王勾践为报杀父亡国之仇,甘愿去往吴国为吴王夫差做奴隶;“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为了不磨灭自己的意志,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尝一尝蛇胆,知道苦是什么滋味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说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范蠡是聪明的,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经商去了,成了“陶朱公” 。文种是糊涂的 。文种不懂得急流勇退功高盖主,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话说这齐国自打进入春秋时期以后,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经济实力都快速地发展起来了 。先后灭掉了好几个小的诸侯国 。国家能如此昌盛,肯定有一批有能耐的文臣武将 。话说这齐桓公继位以后,任用管仲为宰相 。管仲非常的有才华,他积极地改革内政,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大增!在外交方面,主要是采取“尊王攘夷”的政策,与此同时,还和周边的几个大诸侯国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而后继齐国称霸的是晋国,在这二者中间,还有一个宋襄公,也称霸了一段时间,不过昙花一现而已 。宋襄公愚蠢的遵行仁义道德,致使在“泓之战”中,全军被歼灭,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就命归西天,宋国的霸业就此烟消雾散,谁也不记得了,成为千古笑谈 。
要说这真正继承齐桓公霸业的,那还要属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曾经因为历史原因,家族迫害,在外流亡了十八年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流亡的那些年中,跟在他身边的臣子对他都是尽忠职守,这个时候也是彰显了他个人的极大魅力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也是来源于晋文公重耳 。凡事都是否极泰来,后来就是楚庄王,在晋楚争霸的时候,长江下游又有两个国家崛起了,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 。吴王阖闾任用了孙武伍子胥等人,国力很快强大起来 。越国也是不相上下,这就是“春秋五霸”的来源以及发生在其中的有趣故事 。
- 传闻岳乐如果想要称帝就没有康熙什么事情是真的假的真的是这样吗
- 欧洲历史上的黑死病是怎么爆发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陈氏既然不得宠为什么最后会坐到婉妃的位子真相是什么样的
- 刘秀的杀兄仇人绿林军起义首领朱鲔简介
- 大贵族季孙氏们私藏的宝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 小明王的死和廖永忠有没有联系他到底有没有动手
- 内务府总管的权力很大为什么掌握的钱财比户部的还要多呢
- 庄周梦蝶的一些诗句感悟!
-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妃子:寿康太妃的生平
- 诸葛亮设计火攻三万藤甲兵事后连连感慨自己会折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