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middo;秦策二》中曾参杀人简介

【《战国策middo;秦策二》中曾参杀人简介】曾参杀人(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出自《战国策·秦策二》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 。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 。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需特别谨慎地对待 。
解释
曾参
名称:曾参杀人(又名曾子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
事例:这冤怎申,硬叠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近义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反义词:眼见为实、固执己见 、不撞南墙不回头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
译文
过去曾参的家在费地,费地有个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时,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 。”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 。”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 。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 。”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 。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所以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
寓意
【曾参杀人】参见人事部·冤怨“谗言三及”、伦类部·亲眷“曾参杀人” 。唐元稹《寄乐天二首》之一:“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
唐代韩愈《释言》:“夜归,私自尤曰:‘咄!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
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
明代张岱《投杼操》:“言三至兮惑其母,曾参杀人市有虎 。”
比喻流言可畏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 。
但也不应矫枉过正,不相信他人的观察实践变得固执己见 。
曾子简介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今济宁市嘉祥县)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 。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