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宋大臣曹彬身后被崇之谜:因为其仁义合心意( 二 )


第四次是雍熙三年(986)正月至七月的北征攻辽战役 。此战,曹彬统率约二十万人马为东路主力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向辽南京(幽州,今北京)进发 。开局颇为顺利,曹彬率军很快攻占了歧沟关(今河北)和涿州(今属河北)等地 。三月与辽军相持在涿水以北,十余天后终因粮草不济,只得放弃前所攻占之地,退回雄州以便就粮 。太宗得知消息后,认为指挥失策,令他与东路军副帅米信的军队集结,养精蓄锐,等待战机 。此时中、西路军捷报频传,东路军为了争回北征主力的面子,再度向涿州进发 。因辽军以轻骑不断偷袭,曹彬命军队排成方阵行进,一边行军一边在两边挖掘壕堑,以防敌骑侵袭 。然而此举使将士们疲惫不堪,从雄州到涿州百余里路,竟走了二十多天 。大军到达涿州,发现辽国大军已埋伏于涿州东北,曹彬连忙决定撤退,而辽军精锐开始了全力追击 。
五月,宋、辽主力激战于歧沟关 。宋军逐渐被辽军包围,宋军只得以粮车环绕自卫,实成关门打狗之势 。曹彬、米信趁夜色率部突围,渡拒马河时,遭到辽军袭击,溺死者不可胜计 。曹彬率军溃退至易州(今河北易县),驻营沙河 。听说追兵又至,宋军如惊弓之鸟,争过沙河,又死者过半,河水为之不流 。残余宋军向高阳(今属河北)溃逃,又被辽军追上,一阵砍杀,死者数万,丢弃的兵甲高如山丘 。至此,宋军主力伤亡惨重,损失十余万之众,导致全线崩溃,雍熙北征以惨败告终 。这次战败使宋朝北部边防极大削弱,辽军乘胜南下,河朔震动 。时议认为,北征输得如此惨烈,主要是将帅疏于韬略,指挥无方所致,其中曹彬之无能最为明显,不堪为帅,实为庸将 。
总之,曹彬作为大将,既无指挥才能,也无神机韬略,更无出色战绩,往往指挥无方,应敌无谋,最多是一个谨小慎微、奉守军法、有仁人之心的庸将 。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庸将得负盛名呢?其一,曹彬为人值得称道 。廉洁俭朴,在其他将帅聚敛成风之时,他却身居陋宅,未尝修广,衣着素袍,安于俭德 。出使吴越,不受馈赠,后不得不收,却上交朝廷 。居朝俸入,常接济族人,非常难得 。宽厚谦恭,心胸较为宽广,喜愠不形于色 。对同僚和下属都能友好相处,遇小吏亦以礼,接人待物和气,不言人过,不记人嫌,不以富贵骄人,唯以谦恭自处,还常助人于危难之中 。读书好学,每次出征,往往带大批书籍回来,勤奋求知,学识益广,能与朝士清谈终日,鸿儒硕士也常叹不如 。这些人品与涵养,是他获得盛名的重要基础 。
其二,曹彬后裔在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一直地位显赫 。其女儿为真宗嫔妃,其孙女被选为仁宗皇后,英宗时为皇太后,神宗即位,又尊为太皇太后 。其长子,官至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 。其他任节度使、宰执,乃至封王者有多人,其家族名望于北宋时一直隆盛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士大夫自然多行称誉 。在当时官修史书中,更是不吝褒奖 。曹彬名声之鹊起,且久负盛誉之情况,可以想见 。
其三,朝廷的推崇 。宋朝皇帝的御将之道是不求其善战,必求其忠诚,以巩固赵氏江山 。对能征善战、多有才干的将帅,反而常常猜忌、防范,以尽力减除对最高统治者的威胁 。由是,崇文抑武、压低武将的地位,用将但求忠诚循谨,不求有勇有谋,这些都成为大宋王朝的祖传家法 。而曹彬为将忠实驯良,谨小慎微,这正是统治者最看中的优点,抬其为宋代第一良将,作为武臣的表率,完全符合最高当局的意愿 。所以曹彬这样的庸将得以久负盛名,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风尚,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