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果下暴雨,人们是怎么出行的?( 三 )


除了遮雨器物外 , 雨天在外行走 , 还要顾及地下的潮湿泥泞 , 于是就有了雨鞋 。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 , 称“舄” , 底层上腊 。当时建筑多是泥地 , 贵族行礼久立 , 恐湿气侵下 , “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 。可以推想 , 下雨贵族们可能就用它当雨鞋 。对一般劳动人民来说 , 则是用草编的鞋 。古诗云:“蒯菅柔韧自编成 , 不换仍呼不借名 , 长向绿蓑衣底著 , 雨行偏称野夫情 。”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 , 底下有双齿 , 称“屐” , 据说是用以“践泥”的 , 后来也成为雨鞋 。它的穿着很方便 , 只需在布鞋外一套 , 便可出行 。考究一点的 , 还要匕蜡 , 称“蜡屐” 。
今天一个人有十几双乃至几十双鞋都很正常 , 但古人不一样 , 他们对鞋非常珍惜 , 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搁家里了 , 基本上就等于光着脚 , 多大的雨都不怕 。但是又怕扎脚 , 该怎么办呢?人们就发明了木屐 , 防硌、防扎、不怕雨 。
那么木屐到底有几个齿呢?我们今天不使用木屐了 , 日本人尽管还用木屐 , 但是经过了改良 , 也不是最原始的状态了 。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 。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 , 是为了登山用的 , 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
在登山的时候 , 把前齿卸去 , 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时候 , 又把后跟卸去 。这种木屐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久 , 也使用了很久 。古时候的生产力比较低下 , 古人发明了这么简易的鞋 , 可以避雨 , 还可以登山 , 可见中国人非常聪明 。
此外 , 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 , 鞋底施钉 , 鞋统、鞋面涂敷桐油 , 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 。
至于贵族女子 , 出行有车代步 , 她们的雨鞋 , 装饰性的成分较大 , 《红楼梦》中 , 大观园的姑娘们雪天出游 , 有的着羊皮小靴 。有的着鹿皮小靴 , 争艳斗奇 , 即是一例 。
【古代如果下暴雨,人们是怎么出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