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骚客们为什么要在扇子上提画写字呢?( 三 )


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另一新品种“折叠扇”,即折扇 。
折扇,义名“折叠扇”,别称“聚头扇”、“聚骨扇”、“叠扇”、“撒扇”等 。晋代《子夜歌》有句:“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但那时的叠扇不一定与今天的折扇相似 。
关于折扇的起源,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现今盛行的折扇源于古代中国;另一种则认为,折扇不是我国所创,而是宋代时由高丽或日本传人我国的 。后一种说法似乎材料更充分 。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高丽使臣来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 。其扇用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一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涂为云气月色之状,极为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同也 。”这是折扇名字及有关记叙出现最早的文字 。
南宋时生产折扇已有相当规模 。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两宋总计不到十件,元代更少 。这种情况也许因当时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不宜绘画,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与当时风习有关,虽也有素纸“折叠扇”,但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 。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折叠扇”仍只出现于小市民手中 。
折扇盛行于明代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部如式为之” 。(刘元卿《贤奕编》)永乐帝也曾把朝鲜充贡的折扇“遍赐群臣” 。自制折扇,为全国普遍使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现存有明代宣德帝朱瞻基书写的大折扇,是明成祖命工部自制折扇之后的实物 。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又专门派人去日本学习制扇技艺,从而为在全国各地发展制扇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嘉靖时(1522--1566),全国已有很多地区可以自制折扇,江阴出土明正德十年(1515)剪纸艺术折扇,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钏夫妇合葬墓出土四把折扇,均是当时自制折扇的精品 。
明永乐年问,成都所仿日本“倭扇”,年产约两万把 。早期扇骨较少,后来才用细骨 。扇面有加金箔者,特别精美的由皇帝赏给嫔妃或亲信大臣,较次的按节令分赐其他臣僚 。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贴金折扇及洒金折扇出土 。浑金扇面还有用针拨画山石人物的,极似倭扇格式 。也有加画龙、凤的,可能只限于帝后使用 。
至于骚人墨客等风雅之士,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更近于工艺品 。当时的川蜀及苏州都是折扇的主要产地 。折扇无疑已成为明代扇子的主流,影响到清代,前后约三个世纪之久 。
清代是扇面书画发展全盛时期,折扇这种“怀袖之雅物”从宫廷到民间在当时己普及并流行,因此折扇扇面书画的创作规模和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程度远超前代,达到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巅峰 。乾隆帝曾命画师张若霭将宫内所藏元、明两代折扇300把编目作序,题名《烟云宝笈》 。由此可见,此时折扇扇面书画作为‘种新的绘画艺术形式正式成为皇家的典藏 。这个时代名家辈出,清代画扇名家有“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吴历、恽寿平)、 “四僧”“金陵八家”等,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留下了大量的扇面精品 。
清代扇画流派中扬州画派的扇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扬州画派以“扬州八怪”及高凤翰等一批画家组成,“扬州八怪”中名声最大的当属郑板桥与金农 。他们的折扇作品极具开拓精神,形成了与宫廷画师情趣大相径庭的一代画风,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异彩纷呈的扇面作品,给当时的绘画界带来一片生机,为扇文化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郑板桥的扇丽绝大多数为兰竹,金农的扇画则多画文人花卉,两人画风和技法迥然不同,但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