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世界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到底是谁( 二 )


黄炎培读《道德经》,总结4字:“为而不争”;读《金刚经》,亦总结4字:“如石不动” 。其实我的体会,却是刚好倒了过来:读《道德经》应是“如石不动”,读《金刚经》才是“为而不争” 。为什么呢?其实,道家和佛家都讲“有”和“无”,但是,道家的“无”确确实实是没有,空空如也,把一切放弃,看破红尘名利,求得超脱和平定,这便是“如石不动”;而佛教讲的“有”和“无”本质上是指“多”和“少”,是让人丢掉“少”的,将来才会得到“多”的,丢掉次要的,将来才会得到重要的,先舍后得,有舍才得,这便是“为而不争” 。
文中有大量类似“如来所说XX,即非XX,是名XX”的句子,很像《道德经》的开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都极富有逻辑性和辩证法思想,那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各自的特征:《金刚经》是让你把手头原本看得很大、其实并不大的东西看小它,从而去追求和获得真正大的东西;而《道德经》是让你将干脆该对象看穿、看破、看无 。(记得毛太祖第一次见到赵朴初时,还跟他开玩笑说:“如来所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 。”)
所以,人们曾经常说佛教宣扬的是四大皆空、一切虚无,这实在是误解了佛教 。佛教其实是把道教的出世和儒教的入世结合了起来,就是说既要积极地对外做事,又要保持自身内在的清净修为 。这两者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佛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放眼广大、不拘小节,丢掉烦恼、心胸豁达,不要固执、转移视线,打开心智、专注事业,干大事而舍小我,既为又不争;否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佛教事业,又怎会做得像今天这样巨大呢?至于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发展到了禅宗的境界,有些类似于道教了 。
【解密:世界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