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京师保卫战: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 。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 。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 。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希图冒领赏物 。明廷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削减了马价 。也先闻悉大怒,七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率领人马攻打大同 。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 。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攻,企图占取明都城京师,迫明投降 。
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 。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 。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逃 。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 。
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 。他针对危局,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 。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安全 。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 。经批准,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 。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 。八月,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战派的正气得到伸张 。九月,群臣合请朱祁钰即皇帝位 。几天后,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次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 。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
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 。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作为牵制力量 。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 。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镇北)后,挥师南下,直逼紫荆关 。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 。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 。初八日,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 。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 。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 。瓦剌军便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 。京师总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师,尽闭九门,坚壁以老之 。”于谦认为不可,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 。石亨和范广镇守德胜门(位于城北西侧);都督陶瑾镇守安定门(位于城北东侧);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位于城东北侧);武进伯朱瑛镇守朝阳门(位于城东南侧);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位于城西北侧);副总兵顾兴祖镇守阜城门(位于城西南侧);都指挥李端镇守正阳门(位于城南);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门(位于城南东侧);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位于城南西侧) 。于谦身先士卒,到防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 。军阵布署完毕后,“悉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于谦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