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胤势力 。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欣、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 。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欣30岁、醇郡王奕譞20岁,都年富力强 。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 。恭亲王奕欣、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 。诸位兄弟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 。旧怨新恨,汇聚一起 。况且,恭亲王奕欣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譞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第三,帝后势力 。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 。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 。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 。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 。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 。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 。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否决权 。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 。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 。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 。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 。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 。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 。比如说,用恭亲王奕欣"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 。当时奕欣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 。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欣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欣、奕譞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 。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欣诸兄弟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 。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 。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 。这是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 。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
- 刮胡子刮出血会留疤吗 刮胡刀刮出血会出现疤吗
- 慈禧除掉的顾命八大臣,个个势力都不小
- 雍正临死前留下乾隆哪些大臣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
- 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秦国,为什么很少出现昏君?
- 交子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兴衰过程的是什么样的
- 辛酉政变中顾命八大臣做了什么?最后竟身败名裂
- 乾隆在奏折中写下一行朱批大臣竟然面红耳赤
- 电脑常见故障排除
-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让大臣来投票选太子?
-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简介官职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