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个杜拉拉皇后最后居然被宋徽宗谋杀( 二 )


有两个人不能不说一说 , 那就是哲宗朝独相章惇和右正言邹浩 。
当年孟皇后被废 , 章惇极力支持刘清菁母仪天下 , 邹浩却拼死反对 。章惇代表新党利益 , 邹浩则是旧党领袖韩忠彦、曾布等人的马前卒 。哲宗皇帝虽不像他老子宋神宗那样一心搞改革 , 但对章惇极为倚重 , 加上特宠爱刘清菁 , 于是不由分说 , 立刘清菁为后 , 把邹浩发配到新州劳动改造 , 新旧党之间的矛盾空前白热化 。逮至徽宗主政 , 采取了调和的政策 , “凡绍圣、元符以还 , 惇所斥逐贤大夫士 , 稍稍收用之” 。邹浩官复原职 , 旧党多有起复者 , 章惇也受到特进 , 封申国公 。
外朝的政治大气候 , 波及了后宫 。
刘清菁是向太后和朱太妃信得过的人 , 其中 , 向太后跟章惇不大和睦 , 朱太妃的政治倾向不明 , 多半是站在向太后一边的 。此时向太后已死 , 若册封朱太妃为太后 , 会给群臣留下这样的错觉:新党会认为朝廷将循哲宗路线 , 独用新党;而旧党也会以为朝廷将对新党发难了 。如此一来 , 矛盾会更加激化 。而立刘清菁为太后 , 就可起到调和之效:既安抚了章惇一党 , 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旧党 , 朝廷不会再走哲宗的老路了 。
还有一个雷人故事 , 或许牵累了刘清菁 。哲宗死 , 向太后临朝听政 , 欲立端王为帝(即徽宗) , 章惇不干 , 大喝一声:“端王轻佻 , 不可以君天下 。”这话谁听了都不舒服 。果然在进封章惇为申国公后不久 , 徽宗便找了个茬子 , 将他撵到外地去了 。章惇倒台 , 旧党一派欢欣鼓舞 , 韩忠彦、曾布为相 , 邹浩当了兵部侍郎 。作为政治工具的刘清菁 , 便不再有利用价值 。
扑朔迷离的“自杀门”事件
根据《宋史》的记载 , 刘清菁的“自杀” , 大致情况是 , “后(刘清菁)以是颇干预外事 , 且以不谨闻 。帝与辅臣议 , 将废之 , 而后已为左右所逼 , 即帘钩自缢而崩 , 年三十五” 。短短数十字 , 矛盾重重 , 漏洞百出 , 简单加以分析 , 即可看出其中的蹊跷所在 。
两宋无内朝 , 后妃严禁干政 , 这是常识 。除非是由群臣所请而垂帘的太后 , 才能具备“干预外事”的条件 , 否则绝无可能 。
刘清菁生活在哲宗、徽宗两朝 , 北宋立国已逾百年 , 她焉能不知祖宗家法及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黑户” , 哲宗活着 , 她或许会恃宠而骄 , 干一些出格的事儿 , 哲宗一死 , 她还有何可恃?自保尚且不暇 , 安能再惹是非?这个罪名显然无成立依据 。
再看第二个罪名:“且以不谨闻” 。
是语言不谨慎 , 还是行为不检点?我们今天不得而知 , 但其中的“闻”字多少透露出一些信息 , 即“听说”或传闻 。刘清菁在竞争皇后位时 , 是得罪了不少人的 , 后宫传出一些流言飞语中伤她 , 实属正常 。
有一个故事可以证明 。某年冬至节 , 孟皇后率领妃子们到隆祐宫等待与向太后贺节 , 大家都站着 , 只有刘清菁恃宠 , 到凤椅上坐下 。于是 , 有妃嫔妒忌 , 耍了心眼 , 故意说向太后来了 , 骗刘清菁站起来 , 然后悄悄把椅子挪开 。刘清菁看太后未来 , 随即又坐下 , 跌得双脚朝天 。众妃嫔大笑 , 刘清菁狼狈地起身 , 夺门而出 。从这个故事来看 , 后宫有不少人是愿意看到刘清菁倒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