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异乡照料孙辈、重建社交圈,随迁老人的“北漂”生活还好吗?( 二 )


冯阿姨从山东济南来到北京帮忙带娃。儿子所住的顺义区双裕东区,外地人口多,聚集了一大批像冯阿姨这样的随迁老人。老人们来自天南海北,你说着一嘴四川话,我操着一口东北腔,连沟通都存在障碍。来了几个月,冯阿姨特别不适应,总想着回家。
社区发现了老人们普遍存在的这个心理问题,于是通过举办活动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时组织大伙儿去电影院看电影,天气好时干脆就在小区广场放;有时组织健步走、爬浅山、健康义诊,还有端午节包粽子、母亲节送祝福、参观香山革命旧址……社区活动热热闹闹地搞起来。前几天的重阳节,社区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长者趣味运动会。冯阿姨和邻居们在这些活动中熟络起来,在异地他乡也有了一群要好的老姐们儿。在社区的帮助下,冯阿姨还办理了居住证和免费的老年人乘车证。冯阿姨渐渐地对这个城市有了亲切感和归属感。

随迁|异乡照料孙辈、重建社交圈,随迁老人的“北漂”生活还好吗?
文章插图
双裕东区组织的重阳节长者趣味运动会
参与
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公益
【 随迁|异乡照料孙辈、重建社交圈,随迁老人的“北漂”生活还好吗?】有了儿女的体谅和社区的支持,随迁老人自己也在努力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希望认识更多年龄相仿的朋友,希望融入第二故乡。
2013年,钟兢涛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带外孙。最初,随迁老人的寂寞苦闷、代际隔阂,钟阿姨也是一样没落,全部遭遇。钟阿姨决定,必须找点儿事做,在这个新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价值。在老家的时候,她就是个热心肠,爱帮人,于是她便关注起北京的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

随迁|异乡照料孙辈、重建社交圈,随迁老人的“北漂”生活还好吗?
文章插图
钟兢涛参与志愿服务
到了2016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钟阿姨注册了自己的公益组织——生命缘志愿服务团队。从最初的禁毒宣传,到后来的党史宣传、急救宣传、交通安全宣传、垃圾分类、为老服务、医院导诊、疫情防控,还有冬奥会测试赛城市志愿服务等等,生命缘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可以说包罗万象,团队规模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有时候一天就要开展好几场志愿服务活动,钟阿姨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各种奖项拿到手软。通过志愿服务,钟阿姨在第二故乡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随迁|异乡照料孙辈、重建社交圈,随迁老人的“北漂”生活还好吗?
文章插图
钟兢涛参与志愿服务
如今生命缘已有1000多名注册志愿者,还有大批的未注册志愿者也经常参与他们的活动。这些志愿者当中也有不少跟钟兢涛一样的随迁老人,他们都学着创始人的样子,在志愿服务当中探寻自己的价值,重树自信,也为这个城市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支招
社区主导 提升随迁老人归属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加强随迁老人的社会参与,提升随迁老人对新环境的归属感,从而增进社会融合,将是未来的一项长期课题。
他建议,首先,儿女要对老人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要把老人看成是来帮忙的,而是要从孝敬老人的出发点来对待他们。如果老人帮忙抚育孙辈,儿女应该心存感激。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老人难免在生活习惯、育儿观念上跟年轻人存在差异,儿女不要一味批评、指责老人,而是要给予尊重和理解。例如,每天问候父母,就像“爸妈忙了一天,累了吧?”“爸妈,我回来了。”这样简单的话,都能让老人在孤独的生活中感受到莫大的温暖。
其次,社区要在这方面起到主体作用,可以组织一些针对随迁老人的活动,时常开展社区老年人交流活动,这样有利于随迁老人与社区其他老人相互认识、交流,并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社区还可以上门对这些随迁老人的需求进行走访调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社会所关心的。“居委会可以设立一个随迁老人的咨询处或咨询电话,实现有事有人管,有问题有人帮着解决,让随迁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