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思想家荀子简介:一个崇尚法治的儒家学者( 二 )


齐国这时齐王建在位,但朝政由齐襄王的皇后控制 。荀子向齐相进言,论述齐国内外大势,劝他“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并对“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的弊政进行了批评 。
结果,正如《史记·孟荀列传》所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荀子冷言进谏反而受到了谗言的攻击,因此他在齐国再也呆不下去了 。于是他转而赴楚,正碰上楚灭鲁新得兰陵之地,因而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 。
荀子在楚为兰陵令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任职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于是他只好离楚而回到赵国 。在家邦,荀子这次得到了较高的礼遇 。任他为“上卿”或“上客” 。楚人听到后,就劝谏春申君,春申君又“使人请孙子于赵” 。荀子致信辞谢,对楚政多所批评 。春申君深为后悔,又一再坚请 。可能是为春申君的诚意所动,荀子又回到楚国,复任兰陵令 。
前238年,楚考烈王卒,春申君死于政治斗争 。荀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废官居家于兰陵 。“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最后客死于兰陵,结束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传奇人生 。

“法律和道德一样重要”
在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学者们的观点大多“非黑即白”:有的觉得道德至上,道德能让统治更稳定和谐,比如儒家;有的认为法律是万能的,一切问题用法律都能得到圆满地解决,比如法家 。
作为独树一帜的传奇人物,荀子,一个儒家的“宗师级高手”,他思想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他在强调德治的同时,并没有处于学派观点的偏见,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可以弥补许多道德“管不到”的灰色地段,德治与法治应该放在同等的地位,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他“隆礼重法”的著名思想 。
“隆礼”“重法”,是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新思想,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欲,“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有欲必有争,因此人性是恶的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 。他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把儒、法两家对立的政治主张结合起来 。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 。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 。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 。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 。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 。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 。
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 。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 。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 。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 。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
也就是说,在礼法关系上,“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是法律制定的来源依据,法是对礼的必要补充 。“宽猛相济”,礼法结合,王道霸道并用,提示出维护统治秩序的真谛,既需要暴力的强制,更需要说教的教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