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误读:康有为公车上书只是动议没有实施( 三 )


至此,所谓的千人大上书夭折了 。千人联署应该在经过大家传阅、讨论没有异议之后才能签字生效 。可如今连人都走光了(一些第一天同意联署的举人还专门派人来告诉康有为,撤回对康有为和万言书的支持),联署的程序都完成不了,更不用说生效了 。至于千人同去都察院集体上书的故事更是无中生有 。戊戌变法期间出版的康有为年谱第一版和时人的笔记、报刊都表明,千人大上书最后流产了 。
康有为和后世所谓的一千三百名举人可能是根据来过松筠庵参加会议的"知单"或签到簿炮制的 。它反映的只是参加会议的人数 。有人对这个参会人数也表示怀疑:北京的小四合院能够容纳下一千三百人集会吗?就算这么多人在院子里人压人挤下了,北风凛冽的冬天还不把人给冻伤了啊?
事实上,康有为在没有人附和后,把亲笔写的万言书束之高阁 。他根本就没把上书呈递上去 。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康有为拉到了上千人联署,也拿着万言书去了都察院,公车上书也还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重大漏洞:当时并不存在阻碍举人大规模上书的政治障碍 。举国上下,上自慈禧太后,下自贩夫走卒,都认为对日和约是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 。主流政治风气是批评和约的,那么上书反对和约,既是"爱国"行为,又是绝对"安全"的举动 。当时朝廷收到的上书很多,来不及重新抄写(按制,给皇帝的上书要重新誊写清楚),就直接送入宫中"御览"了 。都察院收了那么多上书,为什么就不收康有为的千人大上书呢?想想上千举子是多大的一个群体,当中还有本67 科大考的状元和几百员进士呢,都察院的办事官吏胆敢得罪这么一个大势力吗?
可见,真正的公车上书过程是以在职官员为主的、有举人参加的全民抗议活动 。在民族危亡面前,多数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 。他们的行为发生了一些政治作用 。但是康有为所谓的"千人大上书"肯定是不存在的 。1895年的春天,康梁二人影响有限,还远非是某个政治运动的领袖 。
【历史的误读:康有为公车上书只是动议没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