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司马懿之军事才能大PK:谁更厉害一些?( 二 )


让我们再说回到公元231年的三月份,因大司马曹真病逝于魏都洛阳 。从此,曹氏家族在魏国的老将重臣,俱已凋零殆尽,魏国的军事指挥权开始落入到了司马懿的手中 。司马懿领军进入前线之后,立刻调兵遣将,作出了一番战略部署 。他命令费曜、戴陵二将,以精兵四千人驻守上邽(甘肃天水);其他部队作为主力,向西救援祁山 。作为曹操五虎将之一的张郃,此时提出建议,希望分出一部分军队,分别驻防于雍县(陕西凤翔县)与郿县(陕西眉县)两地,以便于相互救应 。司马懿回答他:“如果前方各军都能够独当一面,你的主意是没错的;但如他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就会造成军力分散,而被诸葛亮得以各个击破 。当年项羽的楚军一分为三,为叛将英布所破,原因即在于此 。”于是,魏军尽数西进 。
诸葛亮侦悉到司马懿指挥全军,蜂拥西来的动向后,也做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如下:一是令王平将军所部屯驻于南围(围打祁山魏军的南方营垒),担任继续攻打祁山的战斗任务;二是亲自带领魏延、高翔、吴班等部直扑上邽 。上邽是魏国后方重镇,所以魏军必会死保不失,那么就可以调动魏军主力回头救援,以利于蜀军攻击祁山 。这一计策,是诸葛亮将兵法上说的“围魏救赵”的活用 。
郭淮、费曜等魏将,在迎击诸葛亮大军的战斗中遭受重挫,只得溃退于上邽孤城之内,龟缩着不敢出战 。这时正值麦熟,诸葛亮便命蜀军,把上邽城外的麦子尽收干净,以补充军粮 。司马懿得知上邽之城势危后,尽驱魏军赶来救援 。于是,蜀、魏的两军主力,相遇在了上邽之东 。老奸巨滑的司马懿,见诸葛亮所率之军兵锋甚强,锐不可当,便采取了“敛军依险”之策 。他命令部队缩小防御圈,依险扎营,拒不出战 。
诸葛亮无机可乘之下,只得率军先退于卤城(甘肃的甘谷县东),再寻机破敌 。然而,司马懿虽然率军紧紧尾随,却只是立营坚守,不出击迎战蜀军 。这两位三国中一流的军事家,又在卤城相持了起来,但两人又是各怀心思的 。
三国鼎立形势图
诸葛亮远道而来,所带粮草有限,故而磨刀霍霍,只求速战速决 。因视司马懿拒守不出,诸葛亮便令士兵每天到魏营前叫阵挑战,激其出兵相应 。由于是在本土作战,司马懿占有地利之优,把持着“对急应缓”的本钱,所以忍受于蜀军天天叫骂的耻辱,就是不出来应战,让诸葛亮难以奈何!
司马懿此举,是出自对敌我双方实情分析、权衡后,从两方面来正确对待的 。一是,他有感于蜀军确实善战,诸葛亮也指挥得当,自己取胜的把握不大,弄不好肯定丢兵失将,所以只能以示弱不出对待;二是,他清楚蜀军数量不多,在大批魏军的防御之下,是翻不起大浪的,一旦其势减粮缺,必退无疑,魏军也就稳可以“得胜”回师了!这也算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别样计谋 。
司马懿的想法不错,但他的下属却很不满足于此,认为这样做有损于作为大国的声誉,也使魏军丧失了士气,不如给诸葛亮一点颜色看看的好 。老将军张郃(时已70岁开外)就此提出道:“今祁山守将知我援兵来到,人心自安,不足为虑了;现在我军应该分道出击,以主力从正面进击蜀军,另遣一部绕于敌后而攻击,必会大破于诸葛亮 。若如我们于今这样,只敢于尾随,而不敢于进前,这是有损国威与民望的做法!”
但司马懿心有余悸,对张郃之言不已为意,依然继续对蜀军采取尾随之策 。每到一地,他就下令依山结营,挖掘战壕,据险坚守,始终不跟蜀军主力接战 。魏将贾栩、魏平也对主帅司马懿的怯懦之态,极度不满了起来,要立下军令状,以死请战 。但他们几次的请战,均被司马懿挡回,于是,众将领向他愤慨而言:“你害怕蜀汉像害怕老虎一样,怎会不教天下之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