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给刘备的申论《隆中对》里,没有一句空话套话,从头到尾都扣紧了两个字:霸业 。这份宏论中的“实在劲”,在当时来看,除了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无人可比 。按理说儒家讲求的是“口不言利”,但孔明先生所言却句句离不开怎么教刘备获取“事功”,这不是因为他世俗鄙陋,恰恰是他懂得相时而动、因人设谋的道理 。试想一个“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的天下枭雄,要想“伸大义于天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地盘 。这个时候如果对如何攻城略地丝毫不提,大作官样文章,对穷困潦倒的刘备复有何益?诸葛亮如此言辞,正是对《鬼谷子》中“与贫者言,依于利”这一口诀的绝妙运用 。
孔明先生的第二次亲身实战,始于刘备兵败长坂,待吴救援之际 。他见到孙权之后,先是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仅仅一句话,就起到了三个作用,其一,不卑不亢的抹掉了刘备新败之后,狼狈不堪的窘态 。其二,抬高孙权身价,间接道出张鲁、韩遂、马腾、刘璋等辈无法与其相比 。其三,拉孙权下水 。指出当今对江东基业威胁最大的就是曹操,不联刘抗曹则无以自存 。紧接着便开始向孙权确认信息:“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虽说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对“淮泗将领”掌控东吴军政,其核心要员程、黄、韩、蒋等人从不轻易妥协的状况有所了解,但毕竟只是风闻 。所虑者,乃是万一孙权怀有异议,不能与“淮泗将领”同心同德,又或其年轻怯懦,魄力不如其兄,故此试探 。
孙权佯装年轻气盛,出口驳道:“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何等机智,到此已知孙权决意抗曹,只是有些话迫于他根基不稳,不便明言,要借自己这客居江东的人来说出口,于是便毫无顾忌的说道:“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两句话又是“与富者言,依于高”这一口诀的浅用 。目的有三,其一,美化刘备 。其二,指桑骂槐,敲打“流亡北士” 。其三,讨好周瑜、甘宁等淮泗将领 。孙权见诸葛亮竟能读得懂自己外交辞令中的潜台词,自然心下大喜,遂顺着他的话语继续敲打张昭、步骘、陆绩、虞翻等人,道:“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至此,相信江东主降派的理论根基已被撼动,难持异议 。
江东抗曹之心既定,鹰派已在气势上占了八成赢面,诸葛亮素知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手下能臣干吏又不胜枚举,远非己方可比,生怕其“吞刘抗曹”,而非“联刘抗曹” 。于是极力彰显己方的战略构想和利用价值,娓娓道来:“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此段话不仅要言不烦,而且句句切合“与贵者言,依于势”的要义,听得孙权拍手称快,周瑜的战略构想也从先前的“吞刘抗曹”暂时变为“联刘抗曹” 。关于孔明先生的口技,最出彩的还是回书骂王朗一事 。魏国大司徒王朗劝降许靖不成,又来撺掇诸葛亮背反蜀汉 。诸葛亮遂拟写《正议》,训斥王朗,严正的表明自己的立场:“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这段寥寥数百字的檄文,正是罗贯中塑造“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这一文学掌故的原料 。在演义中,诸葛亮对王朗“顺潮流,识时务”的“高论”嗤之以鼻,并以逆子二臣反唇相讥,痛斥王朗违背人伦臣纲,疾言厉色,穷追猛打,如秋风扫落叶 。王朗愧愤难当,竟倒撞马下,被活活气死 。事实上,无论是史实还是演义,都从侧面凸显了诸葛亮对“与愚者言,依于锐”这一口诀的驾轻就熟 。
- 三国又一被埋没的奇才,曹操曾说:若得此人,天下大定
- 诸葛亮不止骂死了王朗,还用一封书信干掉了这个曹家大佬
-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为辉煌的将军:战神武安君白起!
- 三国貂蝉最后结局怎么样?是惨死还是善终?
- 中国历史上十大最强战将排行:第一竟然是他!
- 揭秘:历史上汉王刘邦落难逃跑竟然撞上桃花运
-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历史名人
- 历史上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世界公认十大伟人排行
- 三国这三个名将死于鼠辈之手,如若不死历史将改写!
- 历史上六根清净本是佛教用语,那究竟指的是哪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