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幕后女人:大宋王朝最厉害的八位摄政皇后( 五 )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无非是一个摆设而已.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也许在最初,哲宗对父亲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时期被冷落和忽视的经历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便极力推崇神宗.可见,在哲宗的政治抱负中,有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剧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发清晰.
第四位:向太后 (徽宗时期)
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没留下子嗣.显然,皇帝只能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择.神宗共有14子,当时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赵佶在内的五人.赵佶虽为神宗之子,却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并无资格继承皇位.
哲宗去世当天,向太后垂帘,哭着对执政大臣们说:"国家不幸,哲宗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宰相章惇当即提出,按照嫡庶礼法,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说,若论长幼,那么当立年长的申王赵佖(bì)为帝.这两个建议都排除了端王赵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赵佶.赵佶并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向太后坚持立赵佶为帝,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能与赵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关.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处请安,称得上是又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爱他.
哲宗病重期间,向太后对谁继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并不接受章惇的意见.她语气坚决地说:"老身无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应再有区别,简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为君,所以还是立端王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办事公平,但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显然是在偏袒赵佶,为其继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对端王即位的,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是将攻击的矛头直接转向了赵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却不以为然.双方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让.关键时刻,知枢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议,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也相继表示赞同.章惇势单力薄,不再争辩.赵佶就这样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徽宗.
第五位:孟皇后 (赵旉时期)
赵构即位前,在河北的逃跑途中,赵构和大臣在寒冷的旷野中烧柴温饭,一起在茅舍下就食.即位不久,又发生兵变.扈从保驾的御营司将领苗傅、刘正彦等人因不满宦官的胡作非为,包围行宫,诛杀宦官,胁迫高宗让位于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由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兵变历时两月,后由韩世忠起兵平叛,高宗复辟.仅仅过了半年,金兵突破了长江防线,直扑宋廷所在地杭州而来.高宗退无可退,只得入海避敌,在温州沿海漂泊了4个月之久.前有恶浪,后有追兵,衣食物资也无法及时得到供给,南宋君臣的窘迫之状可想而知.
第六位:杨皇后 (理宗时期)
恭圣仁烈杨皇后1162-1232,原名杨桂枝,南宋宁宗皇帝皇后 。据《宋史》、《历代妇女著作考》、《绍兴县志》、《绍兴市志》等史料记载,她是一位仪态端庄、知识渊博、聪慧机警、善诗能书、倾国倾城的杰出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