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成功的皇帝是谁?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痛哭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 。
消息从皇宫传到街市,开封街头的一个小乞丐,起初一愣,接着竟放声大哭,踉踉跄跄就往皇宫跑 。谁知宫门外早挤满了人,褴褛的乞丐、斯文的书生、稚气的小孩……哭做一团,披着白麻,烧着纸钱,给皇帝“送别” 。第二天,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无光 。
消息从大宋传到辽国,彪悍的辽国君主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你说什么?他老人家怎么就过世了?”说着眼泪就掉下来:“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
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皇帝做到了这份上,大有“偶像巨星”之势 。直到700年后,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
爹不疼娘不爱
宋仁宗出生时,那一声婴儿的啼哭,让伸长脖子的文武百官大大松了口气——在他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夭折了 。于是他取名“受益”,5岁封庆国公,9岁为太子,13岁老爹一驾崩就改名赵祯,登基为帝 。
比起后世的九子夺嫡、你死我活,这家伙的好命,足以叫历代皇子们嫉妒 。
但殊不知,宋仁宗的少年时光,却过得异常艰难——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了丢脸的“澶渊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时刻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 。他越看儿子,越有“被害幻想症”:干脆,我先下手为强吧 。
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陛下还有几个儿子,能让你想杀就杀?”这才让真宗正视一个后果:杀了太子,就绝嗣了 。
太子一条小命虽然保住,可父亲的猜疑并没缓解 。弥留之际,真宗满脑子都在想:这儿子不可信,只有把权力交给皇后 。
经过父亲的“严防死守”,13岁的少年赵祯即位之后,也没什么舒心日子,最大的考验来自他的“母后”——章献太后 。
拜《狸猫换太子》的“戏说”所赐,人人都知道,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而章献太后正是戏中的坏人刘皇后 。但实际上,章献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聪慧敏捷,颇有政治头脑 。她理所当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11年 。
权力的滋味,一旦尝到,就不想放弃;更何况,从深宫走到朝廷上的聪颖女子,前朝就有一个武则天 。章献太后把皇袍披到身上,故意问大臣:“你说,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呀?”
这个小动作让气氛紧张起来,太后和臣子开始了权力拉锯 。好笑的是,双方打出的旗号都是“保护天子” 。年少的赵祯,成了这两派斗争中的挡箭牌,也成了他们互掷的矛,皇位之上如履薄冰 。
如果赵祯只是个昏庸的草包,那倒罢了,日子混混也就过去了 。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时,就能一眼洞穿父亲的宠臣王若钦“实是奸邪” 。这样敏锐的孩子成了“夹心饼干”,会有怎样的内心煎熬?唯一能让后世浮想联翩的是,在这11年里,他酷爱书法,一手“飞白体”,练得极为神妙 。或许,练字就是练心 。
也因此,赵祯成了一个异数——从吕雉到慈禧,中国不乏母后掌权,在她们身边长大的小皇帝,要么敏感怯懦,要么偏激残暴 。但赵祯却有了对弱者的同情、对世事的宽仁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势——高潮短暂,余音很长 。
短命的范仲淹新政
公元1033年,宋仁宗亲政 。
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烂摊子:老爹当年爱面子、好排场,为了弥补“澶渊之盟”里受伤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气把“五岳”都封禅了 。想当年,唐太宗想封禅一座华山,都因为太贵而作罢 。可想而知,宋朝的国库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