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利器大盘点:鬼吹灯之说真实可信?( 二 )


始皇帝赢政的秦陵便葬得很深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其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有学者推测深在500米以上,最保守的也认为深及50米 。这么深的墓穴,用铁锥打下去探查是最便捷的,通过锥体带出泥路土的颜色和气味,盗墓者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地下有无墓葬,是什么朝代的墓葬,葬有多深 。确定古墓存在后,在四周多打几个点,就能确定墓的大小,朝向、深浅等资料 。
与洛阳相近的长沙一带,也是中国盗墓活动比较猖獗的地方 。洛阳的盗墓者以李鸭子发明的“洛阳铲”闻名,长沙则以“土夫”(也称“土夫子”)名声远播 。“土夫”是长沙地区职业盗墓者的特称,现代著名历史教授、考古专家商承祚对“土夫”作过考证,这些职业盗墓者的前身是给窑场取土的窑工 。在长沙一带,古墓很多,上至春秋战国下至现代都有,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楚墓较为集中 。
据商承祚的研究,这些窑工在取土时,时常会发现一些小古董,卖给古玩商也能发点意外小财 。一而再,再而三,在金钱的诱惑下,窑工们遂“动起了盗墓之心” 。由起初的“窑工”变身为“盗墓者” 。另一说“土夫”一开始是一群卖靠卖黄泥为生的农民 。其所售“糯米泥”为黄泥中的上品,是唐宋土坑墓葬里的回填土 。常在墓边走,不可能没有收获,墓内陪葬的财宝不时被发现,卖给古玩商所获之利比卖泥要来得多了 。于是“土夫”们慢慢就有了贪心,干脆以盗墓为生 。
对于古墓的年代,长沙“土夫”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如战国时期贵族大墓多陪葬有大量的青铜器,长期的锈蚀氧化,附近的土质就会发生变化 。这种痕迹,盗墓行话称作“铜路”,根据“铜路”的变化,就很容易找出青铜器埋藏的地点 。封土性质的不同,也很容易辨别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珠砂、玉器的防腐作用,墓葬中会有使用,也影响土质,会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盗墓者一闻即知 。
绳索在盗墓中的特殊作用
“洛阳铲”是盗掘古墓,特别是秦汉时期及以前古墓的利器,而“土夫”则是盗墓者的高人 。关中平原上的不少古墓都挖在水位很高的黄土地上,盗起来相对容易些 。在上面开一个长方形的洞次即可,这种形状的盗洞为古代盗墓者的传统开挖方式,俗称“关中式盗洞” 。长方形的洞口符合盗墓的实际需要,在盗洞两侧挖出一排排脚蹬,就很容易上出下入,而不需像圆形洞那样,以“狗姿”爬进爬出的 。方形盗洞技术含量高,一般是“深挖洞”的结果;圆形盗洞,一般来说墓穴都比较浅,才打圆洞 。现代的盗洞多为圆形,说明现代盗墓者与古代前辈相比,还真是“徒孙”一代 。
但不论是那种类型的盗洞,都离不开一种工具,绳索 。
绳索与洛阳产一样,也是盗墓者必备工具 。一般用三股以上的大麻皮拧结出来,结实耐用 。绳索有作用多多,一是用提土,再是系人,三来也方便运走盗得的物品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盗贼类》“焦四以盗墓致富”里提到,焦在盗掘一座古墓时,是这样使用绳索的,“焦乃选有胆勇者数人,使手炬,坐竹筐,悬长绳以下 。”
当然,绳索也是一种杀人工具
有时需要外面负责望风和接应的人用绳索升降 。如果地面上的人有贪心,斩断绳索,下面的盗墓同伙就成了殉葬,很难再爬上来 。盗墓者被同伙害死在盗洞中的现象,考古中时常可以发现 。
1961年发掘的武则天乾隆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在墓道内廓靠门一侧,有一倾斜为35度的洞穴,洞穴口有一具只剩下一堆骨架的死人残骸,坐状,尸骨为男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当时考古人员分析此为盗墓者的尸骨,推测他在把盗得的财宝用绳索递给洞穴外的同伙后,同伙起了歹心,为独吞盗得的财宝,抽掉了绳索,而把他堵在了洞里,致他不得出来窒息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