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最名不副实的十大人物:谁最被小视?( 二 )


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第一次听到张昭之名,就和这样一句遗言联系在一起:“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张昭之名,亦由此显耀于天下,不过在史书之中,此言并不见记载,倒是记载了孙策这样一句遗言:“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张昭本彭城人,避乱江南,初为孙策长史,“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于是昭名初显于四方 。孙策亡,张昭受顾命之托,“率群僚立而辅之 。”“然后众心知所归 。”“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 。”“常在左右,为谋谟臣 。”但在《三国志张昭传》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位谋士张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谏臣 。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举邦惮之 。”“昭每朝见,辞气壮历,义形于色,”张昭立朝,多有劝谏,少有建树,有顾命之勋,无谋划之功 。孙权初为会稽太守,就不用众望所归的张昭,“此公性刚 。”而用顾雍为丞相 。孙权称帝,张昭来祝贺,还没发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 。”“昭大惭,伏地流汗 。”于是,“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 。”张昭江东重臣,受顾命之托,本当尽忠辅政,不意临难苟且,劝权迎曹,一失也;谏劝不用,闭门拒主,二失也;荷国重任,不建谋划,三失也 。有此三失,而负大名,得无愧乎?名过其实第四名:张昭 。
名过其实第五名:姜维
姜维本天水人,建兴六年降蜀,历任仓曹掾、奉义将军,中监军、征西将军,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死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 。后又任凉州刺史、镇西大将军,卫将军,录尚书事,十九年为大将军 。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时人亦谓姜维“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自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各有胜负,景耀六年,魏钟会、邓艾率众攻蜀,邓艾从阴平景谷道奇袭成都,在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投降,姜维奉旨降于钟会 。姜维不甘失败,挑拨钟会反魏,意图复国,失败而死 。自姜维归蜀,深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死后,姜维政事录尚书事,当丞相之任,兵事统诸军,当大将军之职,位高权重 。但内迫于黄皓,外制于邓艾,九伐中原,劳师无功 。正既难成,行险求胜,竟废除魏延利用地利,重兵坚守一线,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有效的防御策略,意图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立不世功业,但魏军一旦进入汉中,邓艾就得到机会,从阴平道突破剑阁防线,于是主降国破,维之罪也 。姜维受诸葛厚望,掌国家重权,负当世大名,本当持重谋国,保国治民 。但其为人,好立功名,自负才武,常欲建不世功业 。昔在魏时,就“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掌国之后,又兴师伐魏,国力虚耗 。更改弦易章,希图一时之侥幸,终于国破主辱,身死族灭 。
二、名不如实
名不如实第一名:荀彧
世人知有诸葛亮,不知有荀彧,岂不冤哉!荀彧,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 。荀彧少时,就被誉为“王佐才也”,29岁为曹操司马,兴平元年,曹操攻徐州,张邈陈宫叛乱,荀彧临危不乱,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回军,向曹操提出了先兖后徐,在保有兖州的基础上再攻徐州的建议,终于击退吕布,使曹操得到了稳固的根据地 。“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建安元年,又向曹操提出了“奉主上以从民望,扶弘义以致英俊”的建议,曹操遂奉迎天子都许,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 。在当时,曹操东有吕布,南有张绣,北有袁绍,荀彧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能够与曹操争天下的只有袁绍,袁绍虽强,但曹操在度、谋、武、德四个方面胜过袁绍,必能击败袁绍 。又进一步指出,应该先击败吕布才能和袁绍争胜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粮尽欲退,荀彧以为“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其后许攸来降,曹操奇袭乌巢,大败袁绍 。建安六年,曹操想先攻刘表,荀彧劝曹操乘胜追击,击败袁绍,首先平定北方,又劝曹操废除了建置九州的想法,建安八年,曹操终于平定了北方,兵锋直指荆州,荀彧又建议“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曹操依计出兵,迫使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 。观荀彧智计,都是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战略,决定胜负的关键方向,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计谋,二十年间,就协助曹操击败群雄,平定北方,建立了统一天下的根本,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谋士,而其功绩不著于史籍,名声不显于四海,故事不传于街巷,反不如一诸葛,其可怪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