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名臣张荫桓:罕为人知的戊戌变法幕后功臣( 三 )


两年后洋人攻入北京 , 他被杀 , 和这些放浪行迹多半也有关系 。
到哈密后 , 张荫桓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款待 , 写了一首诗《哈密谒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彻青霄,万里花门挞伐遥 。冰雪极天曾驻节 , 山河如旧此回镳 。”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给予高度赞扬 。
1899年4月1日 , 年过六旬的张荫桓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 , 时任巡抚饶应祺是张荫桓的门生 , 对流放到此的老师照顾有加 , 让他租住直奉义园院内(原红山宾馆 , 现西大桥红山新世纪大厦一带) , 隔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 。在迪化 , 张荫桓几乎无事可做 , 除了吟诗作画 , 就是等待“北京的老太太”下旨重新起用 。他偶尔出城到鉴湖边吟诗抒怀 , 回首一年来的风云巨变 , 不免想起被囚瀛台的光绪帝 , 维新事业的夭折令他深深感触 , 于是他捐资修建了鉴湖亭 。
今天从西大桥畔人民公园大门一进去 , 就能望见湖心小岛上两层木结构阁楼鉴湖亭 , 朱梁画栋 , 飞檐高翘 , 三面环水 , 一座曲折的长桥与湖岸相连 。这一景致经过张荫桓精心设计:光绪帝被软禁的瀛台也是三面环水的小小阁楼 , 只有一个木板桥相连 。光绪住进瀛台后 , 慈禧甚至让李莲英把木桥拆掉 , 让光绪帝彻底与世隔绝十年之久 。张荫桓对光绪帝有着君臣相知的默契 , 对于维新事业的不幸 , 对于光绪的同情 , 张荫桓通过这座鉴湖亭表达了隐藏的情感 。
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 他写过一些诗歌描绘清末乌鲁木齐的自然风貌和人情风俗 。很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 1900年7月31日 , 64岁张荫桓在为他的侄子画完绝笔之作后引颈就戮 。尸棺在红山脚下停放了半年 , 次年春天才由其子垲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