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当年代徐志摩向林徽因求婚!徐志摩与林徽因( 二 )


出于礼貌 , 还是别有深意?徐志摩站在泰戈尔左首的最边上 , 中间隔着一袭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 , 这三位诗人并肩联袂形成的完美格局 , 如同老树、鲜花与青藤 , 交相辉映 。
画外音或解说词 , 可参考李欧梵《浪漫一代》里的语句:“许多人因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慕名而来 。而他的翻译、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吸引力也无疑是一个因素 。徐志摩让徽因在泰戈尔在北京期间充当副翻译 , 当泰戈尔在欢迎者和好奇者人群中不时地转来转去时 , 这两人就成为泰戈尔经常的陪同者 。泰戈尔本人的访问造成的浪漫气氛笼罩着他们 。同他在一起 , 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 。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 。”(转引自费慰梅著《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泰戈尔的另一侧 , 站立着未来的优秀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 。
徐志摩是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 , 最先于4月12日抵上海的码头迎接来自印度的老诗人 。这老少两代诗人之间不仅毫无代沟 , 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 , 成为二十世纪诗坛上著名的“忘年交” 。在来北京之前 , 徐志摩还引导泰戈尔去杭州看西湖 , 在一艘桨声悠扬的舳舨上通宵达旦地赏月、吟诗、谈心 。志摩甚至向老诗人吐露了自己对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 。以至泰戈尔见到林徽因本人后 , 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里的月老 , 替心有灵犀的一对青年男女牵起红线 。泰戈尔倚老卖老 , 很仗义地替志摩去做徽因的“思想工作” , 可惜一番好心最终并未促成好事:少女的情怀像深潭般矜持 , 没有答应 。
这段感情虽是徐志摩单方面的 , 已足以感染作为旁观者的泰戈尔了 , 他相信自己面对的是中国的一位情圣 。年轻的诗人即使在单相思 , 也依然喷涌出照亮夜空的岩浆与烈焰 , 这燃烧的激情 , 本身就是无字的诗篇 。泰戈尔甚至比林徽因更快地读懂了(说起来有意思) 。
而林徽因未尝没有读懂 , 并非心如止水 , 只不过作为传统女性 , 她不得不要求自己尽可能保持冷静:徐志摩是有过婚史的男人 , 他的浪漫令女人们着迷 , 他的多情又令女人们畏惧……
徐其实早在两年前 , 志摩就亲口向徽因求过婚 , 并表示愿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 。“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 , 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 。在这起离婚事件中 , 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 , 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 。”(费慰梅语)
这是善良的林徽因无法做到的事情 。甚至比让她爱上一个人更难 。即使徐志摩真是所向无敌的情圣 , 也闯不过林徽因这道关的 。因为这是一道林徽因自身同样无法闯过的关:她有着先天性的禁忌与顾虑 。林徽因选择了那张与泰戈尔合影里的另一个人:梁思成(梁启超之子) 。她后来果然成了梁启超的儿媳(1928年正式举办婚礼) 。
徐志摩还是于1922年3月离婚了 。梁启超作为其恩师 , 闻讯后特意写了封信加以谴责 , 劝诫志摩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 , 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志摩给恩师复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 。要是我找到了她 , 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她 , 那是命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