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辽东督师熊廷弼:功到雄奇即罪名传首九边( 二 )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 。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 。明史说:“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 。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 。诏下廷议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 。泰昌元年,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可以说,有些内容,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 。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 。此则罪浮于功者矣” 。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 。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倘若万历皇帝尚健在,事情是断然不至于如此的 。
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聚集无锡东林书院,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凡是敌人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哦!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 。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 。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 。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 。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毕竟,今日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 。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 。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 。自然要下令处置败军之将 。王化贞的责任是主要的 。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一个是逮,一个是勘,显然,朝廷对两人的定罪是有差别的,然而,最后的议决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 。这时候,出了一件事情,熊廷弼为保命,曾托一个叫汪文言的人向魏忠贤行贿,数目不小,四万两,然而,熊廷熊并不是一个贪官,他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 。此时,正值“东林六君子”案发,杨涟等人被下狱,魏忠贤觉得机会来了,便指使人诬熊廷弼也曾向杨涟行过贿,将熊廷弼行贿之事,与“东林党案”硬扯在一起,“甚其罪” 。“党同伐异,招权纳贿”,那就是罪加一等了 。魏忠贤的党徒冯铨,还趁着陪皇帝吃饭的时候,拿出一本民间流传的《辽东传》,上面有记载熊廷弼英武善谋的言辞,这个冯铨挑拨说,“此廷弼所作,希脱罪耳 。”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帝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