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生中两次跨海攻打日本的中国皇帝是谁?

导读: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 , 这五个朝代里又有四个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掌权的 , 所以许多古老的地名都起得粗犷而大气——即使当初的那些命名者已经不在了 , 可他们的性格依然通过永恒的景物获得延续:一座山、一条河、一架桥抑或一块人类的聚居地……譬如北京的湖泊 , 动不动就以海相称 , 仿佛大得没边了 。这在中国的其他古都 , 是少见的现象 。杭州的西子湖够大够美够富贵了吧(被比喻为西施的化身) , 还是老老实实地叫作西湖 。扬州也有座西湖 , 为了区别 , 只敢加了个“瘦”字:瘦西湖——显得更文弱更谦逊了 。南方的湖泊 , 怎么从名字上看 , 也跟林黛玉似的——弱不禁风?
老北京的皇城两边 , 各有三海 。内三海指南海、中海、北海 。外三海指前海、后海、西海——又合称为什刹海 。至于郊外的海就更多了 。永定门外的南海子(包括头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小海子等多处) , 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皇家苑囿 , 即南苑 。元大都西北角的积水潭 , 当时叫做海子或西海子 , 《元史·河渠志》称其“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 , 汪洋若海 , 都人因名焉” 。还有柳林海子呀什么的 。甚至大名鼎鼎的海淀 , 原始的词义应为“像海一样的湖泊”——根据明万历年间蒋一葵《长安客话》的说法:“水所聚曰淀 。高梁桥西北十里 , 平地有泉 , 彪洒四出 , 汨汨草木之间 , 潴为小溪 , 凡数十处 。北为北海淀 , 南为南海淀 。”
“海子”之名最早产生在唐朝 。金元时期 , 北方游牧民族逐草而行、傍水而居;视水源为生命 , 跋涉很远的路才能遇见——人畜皆喜 , ”凡水之积者辄目为海”(见《咏归录》) , 也就有了把湖泊称为海的语言习惯 。在蒙古语里 , 一向称湖为海子——恐怕从成吉思汗开始就这么叫了 。他的子孙占领北京之后 , 自然也习惯这样命名——在湖畔歇歇脚 , 松开盔甲 , 并且饮马 , 是这些来自草原的骑士的最大梦想 。
这些从未见过海的内陆牧民 , 在沙漠或枯草季的荒野驰骋久了 , 灵魂有着先天性的渴意 , 见到了波光潋滟的湖泊自然无比满足 , 以为寻找到了海的替身 。要知道 , 真正的海对于他们来说 , 是祖祖辈辈流传的神话 , 是仅仅靠马鞭无法抵达的幻境 , 但同时又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难道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以为这异域的湖泊就是海了?不 , 不是这样的 。把湖泊称为海子 , 不过是止渴的一种方式而已 。蒙古人藉此而获得征服更大的水域的野心与勇气:相信海洋也能像划归版图的这些湖泊一样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恐怕正因为这种天性中的豪放(连给湖泊命名都如此夸张) , 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才缔造了空前绝后的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
而元朝 , 才做了别的朝代没敢做甚至没敢想的事情: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 , 两次跨海东征日本 。尤其第二次 , 分别从朝鲜和舟山群岛出发 , 总兵力达十四万人 , 船只共4400艘 , 被称为“迄至近代世界史登场以前最庞大的渡海部队” 。黄仁宇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 , 很难能有一个陆上强国也可以同时成为一个海上霸王 。”这两次跨海作战都以失败而告终 , 更像是理想主义的行军:草原的骑士渴望成为大海的水手——并且不计代价地这么干了 。这种豪赌(并且连续赌了两次) , 是别的民族无法想像也无力承担的 。虽败犹荣的蒙古人啊 , 曾经是海上的堂吉诃德——把大海当作敌对的巨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