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北伐,诸葛亮和姜维有什么区别?目的分别是什么?

诸葛亮和姜维这两个人物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两人同作为三国时期的名人在民间流传着诸多的传奇事迹 。在历史上,诸葛亮和姜维都进行过北伐,但得到的后世评价却截然不同 。关于诸葛亮北伐虽有批判之声但肯定的声音更胜;而关于姜维的北伐则是一边倒的批评 。那么诸葛亮和姜维为什么要北伐哪?北伐又体现了诸葛亮什么样的精神哪?
诸葛亮、姜维为什么要北伐?
三国时期,在刘备死后,蜀汉丞相诸葛亮连年发动对曹魏的北伐战争,在七年间先后六次北伐,但都遭失败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连年北伐呢?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他是感念先主刘备的“三顾之礼”、“托孤之重”,要完成刘备未完成之遗志,就是平定中原,恢复汉室 。但我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连年北伐,并不仅仅是要完成刘备之遗愿,还有其他的原因 。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实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 。诸葛亮的为人是很重情意的,刘备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三顾于茅庐之中,临终又将后事托付给他,并且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此托付后事,重情重义的诸葛亮又怎会不鞠躬尽瘁呢?《三国志》中记载,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第二,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也是从战略上考虑,主动的防守以保存蜀汉政权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来看,他当初的设想是拥有益州和荆州,而后以图中原,但自从关羽失了荆州后,诸葛亮的这个战略构想就已经破灭了,因为他对东吴的态度从来都是“联吴”的,他不可能再用武力将荆州从东吴手中夺回来 。而仅仅拥有益州之地是无法和强大的曹魏抗衡的,因为打仗很重要的是要拼经济,曹魏政权占据北部中国,约占当时中国面积的三分之二,而且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相对于益州是很繁荣的,曹魏的国力要远远强与蜀汉 。
如果消极防守,当曹魏积聚力量后攻打蜀汉,蜀汉是无法抵挡的 。所以,诸葛亮采取的战略是主动防守,也就是“以攻为守”,用主动进攻来打乱曹魏的经济增长和战略部署 。而实际上,诸葛亮的这一战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他连年北伐的这几年间,曹魏政权也正好是两代交替,需要积聚国力的时期,由于他的北伐战争,曹魏疲于应付,国内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 。当然,诸葛亮的这一战略也是以付出本国相当大的经济作基础的,蜀汉的国力也受到沉重的打击 。
第三,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将蜀汉政权扩大,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 。由于蜀汉的益州远离中原地区,其人才是相对匮乏的,这从蜀汉后期“廖化作先锋”可见一斑 。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蜀汉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他深知在他死后,将没有人能够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扩大蜀汉政权的地盘,扩张实力,为后继之人积攒足够的资本,以希望保存蜀汉的政权,如果可能的话,也还是有进取中原的希望 。
而姜维为什么北伐的原因则无奈的成分更多一些 。
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 。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战略 。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 。其中尤以最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 。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有所作为 。董允过世,朝中便无人再能制得住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