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的宋江接受招安了吗?宋江结局是什么?( 三 )


宋江接受招安了吗?
新中国成立以后,宋江被列为农民起义领袖,尽管《宋史》已记录在案,但许多人认为,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宋江居然接受“招安”,当了投降派,是不可能的 。理由是:
其一,北宋朝的记载全无宋江受招安之说,此说是南宋期内编造出来的 。
其二,《宋史》是元朝人写的,其根据也就是南宋人的一些胡编乱造,不能以元朝人编写的《宋史》来作为宋江是否接受招安的根据 。
其三,续写《水浒》的俞万春在《荡寇志·自序》中也十分肯定地下结论,当年宋江并没有受招安、平方腊,只有被张叔夜擒拿一节 。
其四,即使宋江为保存实力诈降,或者被迫投降,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招安,出生于北宋的洪迈在《夷坚志·蔡侍郎》条载,蔡居厚“帅郓时,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 。考蔡居厚卸任郓州的时间是政和八年(1118),早于宋江起义两年(按:《夷坚志》所记杀降为宣和六年(1124),迟于宋江受降三年) 。但不管怎样,朝廷的态度是斩草除根,容不得他们死灰复燃 。而宋江有此前车之鉴,也不会重蹈覆辙 。
但是,这些看似有理的说法遭到了严重的狙击,在1981年的《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美籍学者马泰来披露了李若水《忠愍集》中的《捕盗偶成》一诗,为宋江接受招安找到了确切的根据 。其诗云: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
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 。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 。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
这首诗所写的宋江招安后入城的场景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一、考李若水早年在太学读书,政和八年敕赐同上舍出身 。宣和四年(1122)任元城(今大名)尉,此诗言“去年”、“今年”,又自称“小臣无路扪高天”,可见,这首诗写在宣和四年或五年,他正在元城尉任上 。因为在此之前,他并无官职 。
宋江等人入京拜爵大略是“去年”,即宣和三年,当时他尚在京城候选,应该也在围观者之列,所以,他能把宋江三十六人骑马入城,“狞卒肥骖”,气宇轩昂,叫“骈观”的士女“骇愕”不已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当时李若水刚入仕途,正值忠直为国之时,又是写自己的经历,胡说八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
二、他不是刻意为文的写作者,也绝不愿意为宋江立传 。这首诗写作的起因是因为“今年”又有一个叫“杨江”的在河北起事,“战阵规绳”都同宋江一样,而老百姓又叫嚷着要朝廷招安,元城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当冀、鲁、豫三省要冲,此事与他职责有关,所以他才有感而发 。
三、他写诗的主要目的是借题发挥,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反对招安;主张官职应当“与贤”,而不能“啗贼”;而消除盗贼的根本办法是“省科繇”以安民;等等 。正因为他不是为写宋江而写了宋江,这个与宋江有关的场景才真实可信 。
四、李若水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靖康之难中同徽、钦二帝一道被俘,他见二帝备受羞辱,仗义执言,先怒斥敌酋,后骂敌不止,被敌酋金太子粘罕割舌、挖目、断手,最后壮烈殉难,年仅三十五岁 。言以人重 。这样的节烈之士,他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 。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同日拜爵,是当时颇为轰动的一桩大事 。宋江肯定是很辉煌地接受招安了,至于招安之后的结局,李若水没有写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