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30万字后,我们出书了!

共计个字
……
今天,在你们眼前的这本十问年度合集,记录了近五十个乘风破浪的身影,在我看来更是这是数字化浪潮之下众人无畏向前的一个缩影 。
近50位嘉宾和我们无私地分享了自己的成功、教训、展望,为行业提出看法和建设性的意见 。
最后,将本书我的个人自序送给大家,欢迎大家在推文下的评论区与我交流心得,我会在评论区随机抽20位朋友送出这本限量版的合集 。
——浪潮之下
你好,我是的创始人、以及十问栏目的作者吴洪声 。
很多人问过我:奶罩,你一个技术出身的人,为什么要做十问?

写了30万字后,我们出书了!

文章插图
从96年被一个叫视聆通的东西吸引,开始进入站长圈,到创立,重回腾讯,我和"互联网"这三个字有着二十多年的历史渊源 。浸泡其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只有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我目睹着电脑从一个贵不可及的新兴事物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再逐渐到人人手上都有的小小一块屏幕,中国的互联网,是网络节点的脉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的互联,而载体的变化背后是整个大时代的变化 。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TCP/IP协议就已经在美国诞生,而到了1994年,我们才实现了和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链接,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 。
我们用了20多年,追赶上别的国家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到了2021年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和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和地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前 。在5G领域,我们甚至处于前列 。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下,我们不再是跟进者,而是成为了引领者,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性机遇 。然而这个机遇,其实是一个拓荒的苦活,他的广阔前景显而易见,难处却也是摆在眼前:投入重,成本极高,也缺乏指向性的发展方针 。
如果说消费互联网是百米跑道,那产业互联网的就是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 。而这就需要一批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拓荒者,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就是这样站在了这样一条起跑线前 。我们都只知道马拉松的终点,会有无数的的欢呼和掌声在等待,而在漫长的奔跑过程中,这些拓荒者们需要一边夯实现在的地盘,出售基础服务,保证自己的企业或产品的存活 。同时还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思考,为业务谋划一个长期的蓝图 。没有人知道天什么时候会亮,而希冀于天亮的同时,拓荒者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在黎明到来之前“活”下去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也在前两天出炉,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的下降了整整18% 。增量已不在,资本力量托举起来粗放式的增长也成为过去,过去20年的玉律金科正在逐渐失去借鉴的意义 。现在更多地要依赖于企业家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未来的互联网产品和商业模式也将接受更多时间的淬炼和挑战 。
所以我相信,需要有一个人去记录,记录了新机遇的诞生、记录产业互联网在质疑和发展中螺旋上升,也记录下这些拓荒者们的痛苦、纠结和挣扎,因为这些都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缩影 。
尽管市面上不乏财经、互联网媒体的访谈频道,我自己也接受过很多的访问,然而岸边看热闹的终究不敌下水的人体会深,在这个行业浸泡了二十多年,我希望能基于我自己的商业感知、知识范畴和对企业的理解,去站在大众的角度,对这些有着高度行业纵深的CEO们,层层抽丝剥茧,带着广大读者们去透过一个企业的成长,去理解一个新模式、新商业、新时代的运行逻辑 。
而除了记录的意义,在我看来,我更希望十问在未来能成为一颗“种子” 。十问栏目从创立之初至今,从一个公众号栏目,到今天被CSDN、等多个媒体和社区长期转载,邀请开专栏,被读者们自发的分享传播,我们访问的嘉宾也从云基础资源逐渐扩大到了技术圈、创业圈、新媒体圈等多个圈层,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一开始做十问,其实只是我自己个人突发奇想的一个小尝试,而随着一期一期的坚持下来,我看着十问的辐射范围日趋扩大,我相信这些宝贵的内容记录,未来会成为某个读者眼里的机会,甚至成为一个新兴创业者的启蒙 。海量的十问栏目的读者可以通过十问历届嘉宾这些产业互联网的拓荒者,来了解企业数字化、国密算法、、全真互联网、云原声、大数据可视化等更多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生产物,甚至能结合自己的行业去找到一些新的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