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员|18年来,他每天都去那儿绕一圈( 二 )

“一听说鸟儿有事,他二话不说放下碗筷就往林子跑。”王中元老伴杜玉秀的抱怨中透着心疼。她告诉采访人员,王中元总把自家灶房门板上用粉笔写的联系电话描了又描,就是怕别人发现鸟儿有情况时联系不到他。
这些年里,被王中元救下的鸟儿无数。轻伤的,他放回枝杈,伤重影响飞翔的,他就送去野保站。2018年,勉县林业局正式确定王中元为楼子沟村护鸟员并每月发放工资,结束了老王15年的志愿护鸟生涯。
2019年,王中元把“老人机”换成了智能手机,让家人教会他如何使用微信。自此,他的《护鸟日志》也转移到了网上。“白鹭36只,苍鹭27只……”
只为鸟儿有个家
临近年关,王中元在省城西安工作的儿子回到村里,想与二老商量在去年春节就提起过的计划:把家中的老屋翻新,在屋后修一条直通山梁上的台阶步道。
“鸟咋办?不同意!”
不等儿子辩解,王中元转身摔门走了出去。
“这些年咱村里人连屋后的树老死了都不敢搬动,就怕坏了鸟儿的窝。我咋能起这个坏表率?”躲进灶房,老王没好气地埋怨。
“鸟儿明年回不来咋办?”这是王中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告诉采访人员,村里生态好,杜仲长得壮,每年都有药材商来收购树皮做中药材,一斤收购价五六块钱,一棵树少说卖个六七百块,对村里人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但村民没有几个答应的。你锯一棵树就惊一片鸟,现在村里人护鸟观念都强,不舍得伤害它们。”他说。
鹭鸟早上在村庄附近觅食,傍晚回林间歇息;每年清明后到村里筑巢,在农历九月逐渐南飞。这个“生物钟”,深深刻在王中元脑海里。“能回来多少只我不敢说,但我会把窝守好。等它们来了,我还像以前那样待它们。”他说。
据了解,曾经作为陕西省重要冶金化工基地的勉县,在近些年生态改善显著,不仅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68%以上、“十三五”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1.5万亩,就连羚牛、朱鹮等珍稀物种也时常在出现在县域。“曾经在灭绝边缘的野生动物,如今都已经不怕人哩。”王中元很欣慰。
在闲聊中,王中元说起了楼子沟村村名的来历。他儿时听老人讲,这里曾叫卢子沟,是元朝时有几户姓卢的四川人翻过巴山所建起的村庄。后来这支卢姓人因一场变故流亡,村里其他人就把卢子沟改为楼子沟,并在村口修了座小楼让其名副其实。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小楼才毁于战火。
如今,随着“白鹭上万”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文旅部门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观赏角度,避免观鸟者随意翻上农民家房顶,于2019年在村里建起一座高约15米的观鸟台,正对那片混交林。
楼子重新出现在了楼子沟,这次是因为生态的改善。
站在台上,王中元凭栏打望,脑海中应该已经浮现了夏日青山里鹭鸟成群的景象。
来源:瞭望